2022-07-28 10:27 来源:咸宁日报
特约记者 徐大发 通讯员 杨晨曦
掌上咸宁报道
7月11日至7月25日,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师生共17人赴通山县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现状调研活动。7月26日,记者采访了带队教授武汉科技大学城乡规划系主任刘伟毅。
武汉科技大学这十几年来一直驻扎通山,在新农村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三个阶段中均对通山的发展与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贡献。
27年前,现任该校党委副书记孙国胜等一百余人组成的实践队伍,用徒步的方式,全程140多公里,走了整整4天,从武汉科技大学到达通山县。
该院城乡规划专业责任教授团队负责人伍昌友老师在意识到乡村发展需要更专业更合理的规划后,十几年前也前往通山县,与当地人民和政府共同奋斗,共同建设更美通山。正是一代代武科大人的坚持不懈,共同努力,该校才能与通山县结此“良缘”。
我国自2012年启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以来,共发布了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总计6819个传统村落入选,其中湖北省有206个,数量位列全国中游水平,仍有较大的挖潜空间。2022年3月《2022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市、区)名单》发布,全国共有40个县(市、区)入选,其中湖北省通山县、麻城市入榜,体现了“关枢之地”应有的风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情。”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是几百年来村落族人生产生活文化传承的智慧结晶,也是非常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具有很重要的学习研究价值。
通山县传统村落的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被称作“民居之乡”,但由于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乡村空心化日趋严重,传统村落在保护利用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在建造技艺、非遗文化传承方面亟待进行挖潜,着力开展抢救性保护。
为全面认知湖北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乡村建设现状,讲好当代湖北文化故事,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建设学院通过精心部署,抽调城乡规划、建筑学等5个专业18名优秀学生,组建了“守护乡愁记忆,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小组,以通山县为调研对象,开展了为期近20天的田野调查。
调研团队分为两个批次,第一批5人,侧重于乡村产业现状调研;第二批18人,主要针对乡村建设和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现状调研,另外有5位线上参与的队员,师生总人数28人。
此次武科大还向通山县大畈镇、通羊镇高坑村、洪港镇江源村授牌,建立了大学生乡村建设实习实践基地。
本次调研主要聚焦地方特色文化与旅游资源挖掘,从空间规划、策划以及年度建设计划等方面,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从而促进农、文、旅三产融合,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乡村组织振兴。
本次调研立足“党建引领、共同缔造”,希望挖掘一批走在前、具有示范意义的乡村建设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样本。通过调研分析发现,江源村是社会力量引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典范,高坑村是党建引领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样本,大畈镇是镇村一体三产深度融合的代表。
刘伟毅认为,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方面需共同缔造的“五共”: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乡村建设不能只靠政府力量或村民自治,还应由高校切入,搭建大学生乡村建设实习实践基地平台,整合高校资源,为乡村建设注入青年思想、青年力量。地方应总结优秀发展力量,各地共享,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上起到一个排头兵的作用,助推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实现校地共建,共同进步。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刘伟毅将本次校地合作总结为“四有”,即有基础、有情怀、有需要、有前景。希望通过校地合作,实践团队能赓续实践精神,发挥人才优势,深入乡村一线,助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彰显武科大担当。
责编:刘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