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3 16:34 来源:咸宁日报
本报记者 郭蓉 通讯员 张敏 胡啸
掌上咸宁报道
在咸宁大地,一条条崭新的产业路蜿蜒于茶山竹海,一处处精巧的护坡水渠守护着沃野良田。
近年来,我市以以工代赈为抓手,通过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凝聚民心,撬动乡村基础设施改善与群众增收的“双赢”局面。
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以工代赈政策以其独特的优势,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助力经济相对薄弱地区迈向繁荣富强的新征程。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工代赈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渠道,实现促进困难群众就业增收、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激发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的综合效果。
从通城县北港镇到咸安区汀泗桥镇,从通山县燕厦乡到崇阳县石城镇,以工代赈不仅成为巩固脱贫成果的“稳定器”,更成为激活乡村发展的“新引擎”。
通城县大坪乡草鞋村以工代赈项目施工现场
组织保障 构建三级联动“指南针”
以工代赈项目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我市各县(市、区)通过建立“县统筹、镇主导、村落实”的三级联动机制,形成了责任清晰、协同高效的工作格局。
咸安区汀泗桥镇创新推出“1+1+1+4”工作机制,由1名主要领导挂帅、1名分管领导主抓、1个部门牵头,项目实施村成立4个管理组(村级项目理事会、监事会、施工组、财务组),确保工作高效推进。该镇还通过镇农业办组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等深入调研,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形成项目申报、实施、验收的闭环管理。
嘉鱼县新街镇则建立三级评价机制,群众评价务工体验、村干部评议施工效率、乡镇干部评述工程效益。例如,在王家月村野藕基地项目中,镇村联动成立领导小组,镇长担任组长,分管副镇长、村党支部书记等共同参与,通过每周调度、每月公示,确保责任层层落实。
赤壁市茶庵岭镇在云台山村河港整治项目中,构建双重监督体系,由镇级领导小组负责全程跟踪,村级理事会下设施工进度、材料采购、财务管理等监督组,形成“政府+村民”的双向监管。该项目还设立公益性岗位3个,由脱贫户轮岗负责日常巡查,既保障工程质量,又巩固脱贫成果。
村民自建 锻造乡村振兴“主力军”
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以工代赈村民自建模式,通过简化审批程序,不进行招投标,赋权于民,增加实际用于项目建设的资金和劳务报酬,最大程度让利于民。
继通城县马港镇丁仙村率先在全市采取村民自建模式后,北港镇沉山村桂家河(沉山段)以工代赈项目也采取了村民自建模式,由村集体注册绿满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直接承接工程。施工期间,村组老干部负责劳务分工,老党员带头参与建设,中心户长协调矛盾,形成“三员联动”机制。项目累计带动245人务工,其中脱贫户59人,劳务报酬发放243.8万元。北港镇沉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胡宜良表示,通过村民自建模式,实现了政府、村民和项目的良性互动,把家门口的事从“政府干、百姓看、老板赚”转变为“同出力、齐心干、大家赚”。
崇阳县石城镇西庄村以工代赈项目施工现场
崇阳县石城镇西庄村在灌溉沟渠项目中,探索“村级劳务公司+村民自建”模式。村集体成立湖北省西庄耕垠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由村民代表担任理事会成员,负责招募技术工和普工。项目开工后,带动一批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我身有残疾难以外出打工,多亏了以工代赈项目,才让我有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村民舒爹爹是一名残疾人,在项目中被聘为材料保管员,切实解决了生活困难问题。
“现在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通山县燕厦乡村民舒诚华今年62岁,家里4口人,曾长期一个人在外务工,妻子在家照顾行动不便的儿子。村干部了解他家情况后,特意安排他在项目里务工。“家门口务工就把钱挣了,工钱不比之前在外面打工少,还能照顾家里,以前哪有这样的好事,感谢党的好政策。”
“以前缴纳医保需要向儿子伸手,总觉得给孩子增加了负担,有口难开。现在自己也能挣钱了,缴纳医保再也不用为难。”北港镇沉山村一组胡仁水、李细耀夫妇参与以工代赈务工后,主动提前缴纳了2025年的医保费。
项目在“自建”过程中,村“两委”切实了解群众、熟悉群众、帮助群众、融入群众,组织引导群众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持续得到提升。通山县燕厦乡畅周村党支部书记华永祥介绍:“随着项目的实施,不但村容村貌在变,群众的态度也在变。村民有事愿意找干部了,大事小情都来说一说。这是群众对党组织更加信任、更加拥护,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不断提升的体现。”
降本增效 算好项目建设“经济账”
以工代赈的精髓在于用“小资金”撬动“大民生”。全市各地坚持成本管控与就地取材相结合,推动项目效益从“有限预算”向“以小博大”转变。
通城县马港镇丁仙村省去招投标环节,既节约时间成本,也降低了管理成本,项目所需砂石等材料均就地取材或择优择低采购,施工设备、模具等采取村民自带,单项工程节约20%-40%的成本。沿路30余户村民免费让出山林、土地20多亩,主动提前砍掉竹木、移走油茶等经济作物,项目没有花一分钱的补偿费。
咸安区大幕乡西山下村在以工代赈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多花心思少花钱”“一分钱花出十分钱的效果”,组织发动群众捐款捐物,参加义务劳动。项目开展期间,义务投工投劳500余人次,29户村民共让地5500多平方米,拆除厨房、厕所及杂物间7处,清理杂乱苗木,积极捐让地块,为大屋湾项目腾出空间。村民胡奇斌等6户主动拆除自家大棚,让地共计300平方米,驻村干部立即联系供货渠道,发动亲朋好友捐赠了20吨水泥。为降低成本,利用河沙替代商品混凝土,收集碎石、瓦罐装饰围墙,节约造价约15万元。
赤壁市赵李桥镇在项目开工前,组织召开由驻村干部、驻村第一书记、村民代表、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等和确认前期报名的三家以上劳务合作社或施工队参加的竞争性磋商会议,确保资金后期用在“刀刃”上。
嘉鱼县新街镇坚持“修一条路、兴一片产业”。野藕产业是王家月村的一张名片,“湖地野藕”是该镇的地理标志品牌,通过以工代赈修建生产路、护砌沟渠,有效改善基地的运输条件和农田水利设施,同时探索“以工代赈+乡村旅游”,延伸文旅产业链,加快推进三产融合。
通城县北港镇沉山村桂家河(沉山段)以工代赈项目今景
立体监管 筑牢项目安全“防火墙”
为确保项目工程质量与资金安全,我市围绕项目“事前、事中、事后”监管要求,不断完善管理机制,构建项目“全链条”监管体系。
咸安区汀泗桥镇实行“三个一”监管机制,每周例会调度进度、每日会商解决问题、纪委全程监督风险点。在大坪村道路建设项目中,加强资金的专款专用,项目资金严格实行专户存储、专账核算、专人负责、专款专用的“四专”管理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资金安全、合理使用。
咸安区大幕乡坚持党建引领,建立“乡党委统筹、村支部主抓、驻村工作队协同”的三级联动体系。乡政府派包村党委和驻村干部牵头统筹,协调解决资金拨付、用地审批等难点堵点,组建由村“两委”班子共5人组成的专班全程跟进项目落地,驻村工作队发挥桥梁作用,对接发改、交通、水利等部门争取政策支持。
赤壁市茶庵岭镇创新三重监督,由领导小组定期抽查、理事会现场监督、村民自发巡查。在云台山村河港整治项目中,要求项目建设专班和乡村施工建设监督管理小组在施工项目建设中,采取轮流值班制度,严格监管,工程质量实行终身负责制。
通城县北港镇建立“电子+纸质”双档案制度。施工日志、劳务合同、银行流水等资料分类归档,随时接受审计。项目资金通过网银U盾直接拨付至务工人员账户,避免中间环节截留。同时聘请专业的监理公司,由监理和安全员每天在现场进行质量、安全监督,提供技术指导,保障项目高质量完工与高效运行。
通城县麦市镇陈塅村用活项目理事会,在排灌渠整修中,创新“分类登记务工信息”制度。对易迁户、脱贫户等五类人群标注红、黄、蓝、绿、白五色,优先安排低收入群体务工。每天晚上对次日工作人员按施工工种、所带工具逐一落实到人,确保次日施工人员对号入座,工作有条不紊进行。
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内生动力 培育可持续发展“新引擎”
“雪中送炭”“鱼渔双授”是今年实施以工代赈政策的关键词。全市各地以工代赈项目瞄准重点地区和重点对象,按照“项目建设是平台载体、就业增收是根本目标”的要求,最大程度挖掘项目用工规模,最大可能吸纳当地群众参与建设,最大幅度提高劳务报酬发放占比,采用多种方式开展培训来提高务工群众技能,将赈济模式由传统的“搞建设、发报酬”,延伸到“提技能、增岗位、得分红”。
赤壁市茶庵岭镇在云台山村河港整治项目中,由村民理事会自主管理施工、采购、财务等环节。通过“工地课堂”培训,40余名村民掌握混凝土浇筑技术,成为“土专家”。项目完工后,这些村民又将新掌握的技术运用到其他工程,实现从短期工到长期工的转变。
咸安区大幕乡在西山下村以工代赈项目中,联合人社部门开展泥瓦工、电工等技能培训4期,培养本土工匠15名,为后续乡村建设储备人才。
嘉鱼县新街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同步开展“工地课堂”,邀请技术人员现场教学,培养了40余名掌握混凝土浇筑技术的“土专家”,后续计划被聘用到其他工程中。
通山县燕厦乡畅周村项目建设期间,利用施工现场、机械设备等,通过“以工带训、课堂+实践”式教学,有针对性地开展小型机械、木工、泥瓦工等专业技能培训。
通城县马港镇金山村开展以工代赈项目技能培训
通城县马港镇金山村将基础设施建设与特色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产业道路完工后,将为2600亩油茶和1800亩楠竹打通供销道路,不仅方便油茶、竹林日常管理,更是降低运输成本,打通了农产品销售的“最后一公里”。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我市已争取到2025年中央、省以工代赈专项资金5170万元,项目15个,主要用于修建产业路、灌溉管网、灌溉沟渠、河道护砌、塘堰整治、水毁修复等,不断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预计带动1948名当地群众务工,组织劳动技能培训2000余人次,发放劳务报酬2134万元,人均增收超过1.1万元。目前,这15个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施工现场热火朝天,项目区村民争相“上岗”,大家为项目建设出谋划策、出工出力,掀起了一股建设家乡的新热潮。
从幕阜山脉到长江之滨,我市正以以工代赈实践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通过组织保障筑牢根基、村民自建凝聚共识、降本增效释放红利、立体监管守护底线、内生动力激活潜能,这条特色赈济之路不仅改善了基础设施、增加了农民收入,更重塑了乡村治理生态。当越来越多的群众从政策的受益者转变为发展的建设者,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必将激荡出更加澎湃的动力。
责编:聂莹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