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8 10:35 来源:掌上咸宁
焦姣
烈日如刀,城市如同巨大的蒸笼,咸宁926个便民服务阵地悄然化身“暖心驿站”,为环卫工人、外卖骑手、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高温下的劳动者撑起一片片绿荫,带来一阵阵清凉。
驿站虽小,却是城市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角色蜕变的重要见证。驿站内看似普通的空调、饮水机、充电器、冰箱与急救药品,每一件都凝聚着对特定群体需求的精确捕捉与无声回应。当环卫工人黄师傅感慨“走几步就到,像家一样方便”、当网约车司机游师傅称其为“移动的家”、当驿站墙上“您先歇脚,订单不急”的标语令人心头一暖时……这些服务细节如涓涓细流,汇成了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江河。
驿站更是编织情感联结的重要节点。白茶社区“自治共管”新模式中,居民自发组建志愿队伍轮班服务;万达驿站内志愿者为骑手递上冰水与药品;社区工作人员将清凉物资送到汗流浃背的劳动者手中……这一幕幕超越了简单供需关系,升华为守望相助的共同体精神。当骑手那句“太阳烤着皮肤是热的,但看到你们为我们忙活,心里真凉快”脱口而出,冰冷的建筑空间瞬间被真挚的人情温暖充盈。
驿站所承载的“微关怀”,最终指向城市文明内核的深度建构。当城市更多开始关注环卫工人们脖颈上蜿蜒的汗痕、在意快递员们抢单间隙能否喘口气、充个电……这种对普通劳动者生存状态的细微体察与切实改善,正是文明最可贵的基石。当劳动者在驿站翻阅书报的片刻闲暇中、在儿童区孩子安然的嬉戏声中,他们收获的不仅是身体的休憩,更是被城市温柔以待的尊严。
咸宁“暖心驿站”撑起的,不仅仅是炎炎夏日的遮阳之伞,更是文明之伞。它启示我们,城市治理的温度与智慧,正蕴藏于对街头巷尾劳动人民需求的用心聆听与切实回应之中。
责编:王苒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