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我咸宁 共建家乡】“爱心托管班”的民生答卷

2025-08-07 09:02 来源:掌上咸宁

郭蓉

今年暑假,304个“爱心托管班”在全市铺开——1.2万名少年儿童在这里学习防溺水知识、体验AI科技、触摸非遗文化,1500名大学生志愿者奉献青春力量。这场由团市委牵头、多部门协同、高校助力的民生实践,不仅缓解了万千家庭的暑期“看护难”问题,更在润物无声中编织出“爱我咸宁·共建家乡”的美丽风景线。

这一场爱心托管,托起的是民生之盼,满足的是民心所向。对于快递员、双职工和留守儿童家庭而言,暑期孩子“无处去”曾是心头重负。通城县特设“绿色通道”为错过报名的留守儿童补录入托,咸安区大幕乡以30元保费撬动10万元意外险保障,赤壁市精准摸排14个乡镇需求定制安全方案——这些细节背后,都是公共服务对个体困境的温情回应。

这一场爱心托管,连起的是青春之力,反哺的是桑梓之情。武汉工程大学的宋澜馨二度返乡支教,看到学生进步时无比开心;通城县“隽秀青禾”志愿队的21名本地学子用乡音守护家乡幼苗;华中师范大学追光实践队连续七年扎根赤壁羊楼洞村……1500名大学生如同一座座桥梁,将高校的科技、美育、创新资源引入充满希望的“花园苗圃”。青春与童真的碰撞,激荡出知识回乡、反哺乡梓的澎湃力量。

这一场爱心托管,夯实的是治理之基,激活的是未来之能。从通城县“政府主导+高校联动+全域保障”的创新模式,到崇阳县“志愿者+村委会+乡贤”的五方协作;从嘉鱼县“社区+小区”双托管网络,到赤壁市“专业志愿者+定制课程”精准服务,一套多元共治的“咸宁方案”已然成型。更难能可贵的是,托管班跳出了“看孩子”的初级目标,将本土红色基因、非遗青砖茶、防溺水技能等融入课程,让家乡认同感与文化自信的幼苗在孩子们心中茁壮生长。

托管班的课桌虽小,托举的却是共建家乡的家园图景。在这份民生答卷里,有党委政府的担当,有青年志愿者的热忱,有社会力量的汇聚,更有无数家庭舒展的眉头。在小小托管班的背后,爱的溪流汇成江海,“爱我咸宁”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千万双手共同托举家乡未来的坚毅笃行。

责编:周萱

10

精彩推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