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5 15:29 来源:咸宁日报
咸宁市“社科强县乡镇行”第十二调研组
通城县大坪乡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的关键阶段,2024年完成国民经济总产值约78.16亿元,距离百亿产值目标还差21.84亿元左右。其中,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56亿元,实现增加值4.9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2.89亿元,实现增加值16.15亿元;三产实现旅游收入3.6亿元,总产值6.71亿元。其三次产业结构占比10%:80.5%:9.5%。调研发现,只要牢牢牵住工业这个产业倍增的“牛鼻子”,全乡国民经济总产值突破百亿大关指日可待。
一、大坪乡工业发展现状
大坪乡以电工材料、电子科技、陶瓷建材、食品加工、医疗健康等产业为核心构建工业体系,重点打造了四个工业园区,即下畈电子信息产业园区、沙口陶瓷产业园区、坪山工业园区、药姑山大健康产业园区。至2024年,四个园区已入驻企业51家、规模以上企业41家,其中包括咸宁市首家上市公司——平安电工,以及两家大型陶瓷生产企业——杭瑞陶瓷和亚细亚陶瓷;另有普照国康(湖北)制药有限公司投资约26.2亿元,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预计今年投产试运行;位于通城大道138号分三期建设、总投资20.55亿元的安芯美科技(湖北)有限公司规划建设智慧4.0工厂,实现引线框架100%自动化生产,2024年8月一期建成并投产,日产芯片5000万颗,月代工费达1亿元,计划今年开启二期建设,预计至2030年可实现年产值30亿元。
二、大坪乡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供应链不畅
通城县地处幕阜山北麓,地质构造以花岗岩、变质岩为主,部分区域发育风化残积型高岭土矿床,该高岭土AI2O3含量约为18%-25%,适合生产陶瓷、耐火材料。过去一段时期,作为本地陶瓷产业最重要的原料供应之一,存在少量民间开采,并无大规模工业化开采。近年由于湖北省对非金属矿产开发提出了严格的环保要求,全面禁止开采。这导致本地已入驻的陶瓷企业面临上游受限、原材料供应不足的问题,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困难和挑战。目前,以杭瑞陶瓷为代表的陶瓷企业所用原材料高岭土主要来源于江西、湖南等周边省份,企业运输成本和生产成本大幅攀升,打击了部分企业家的投资积极性。
另外,作为大坪乡辖内唯一一家上市公司——平安电工,所生产的云母片产品是我国军工、国防、通讯产业的重要上游原材料,其生产经营同样受到“全面禁止开采”政策的严重影响,目前所用云母矿90%从印度、俄罗斯等国进口,或由山东、河南等周边省份供应,我省本地开采及供应几乎为零,这也大幅加剧平安电工生产经营困难。大坪乡乃至通城县尚未建成可以补偿供应链的专业物流网络体系,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业生产运营成本。如果企业原材料供应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企业家投资信心受影响,存在移地外迁的风险。
(二)产业链不全
纵观大坪乡工业体系和产业布局,无论是以电子元件、半导体器件封测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还是以电工材料、陶瓷制造、新能源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不是缺乏上游原材料与基础供应,就是只做或代工中间器件,少有形成某一领域上、中、下游及配套服务的完整产业链,大坪乡工业生产的补链、强链、延链任重道远。产业链不全导致部分老牌工业企业失去增长动力、乡镇工业经济抗风险能力不强,同时也加大了招商引资的难度和风险。
(三)人才链不强
人才链是人才培养、流动、使用和再提升的生态系统,涵盖教育、职业培训、人才引进等环节。在新兴产业领域(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的高端研发人才仍主要依赖武汉、深圳等外地输入,本地企业以生产制造为主,缺乏核心研发能力。本地院校专业设置与现代化产业体系需求匹配度较低,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尚不具备规模化人才培养能力,针对工业领域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尚未健全,覆盖面有限,难以满足企业需求。大型企业(如平安电工)通过“南鄂英才计划”和“招硕引博”工程吸引高层次人才,但中小企业在人才引进和培养上缺乏支持。乡村振兴急需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如农业技术人才、电商直播人才、旅游管理人才等。目前大坪乡人才外流现象严重,本地人才数量有限,且素质参差不齐,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同时,由于乡村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相对有限,吸引外部中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难度较大。
(四)创新链不优
大坪乡乃至通城县在“政产学研金”协同发展方面底子薄弱,尤其在工业领域,除了平安电工和安芯美两家企业,其他企业几乎看不到任何创新要素,难以编织一条涵盖“创意-知识-技术-产品-市场”各环节的系统性创新链条。没有创新链,企业很难做大、工业很难做强。只有强化优化创新链,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大坪乡工业发展面临的技术创新实力不强、企业生产规模不大、龙头企业欠缺、拳头产品稀有的局面,培育长期竞争优势和地方发展潜力。
三、大坪乡工业实现突破性发展的对策
针对大坪乡工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需以“四链协同”思维抢抓工业质效倍增,突破百亿产值目标关键在于踢好助力工业发展这“临门一脚”。为此,提出如下发展对策。
(一)畅通供应链
打通原材料供应堵点。推动高岭土、云母替代材料研发,如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废瓷回收再利用、低成本合成云母研发等,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攻关低成本替代方案,降低对省外原材料的依赖和供应链风险。建议主动联系省自然资源厅、省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对符合环保标准的云母矿、高岭土矿点开放“一事一议”“绿色开采”试点,优先保障本地企业需求,确保国家战略性产业发展不受影响,如平安电工生产的云母片产品事关国防和军工企业的生产安全。
完善物流基础配套设施。争取省级乡村振兴专项资金支持,加快药姑山康养基地“四通”工程(道路拓宽、电网改造、通讯基站建设、蓄水池修缮)。加快冷链物流产业园建设,优化物流网络,降低运输损耗率和跨区域物流成本,提高冷链覆盖率和物流效率。
建设科创供应链平台。引进、推广数字化新业态新模式供应链管理平台,积极组织开展各类产供销对接活动,支持生产销售企业线上线下同步拓展供销渠道,推动建设区域性交易中心,扩大本地交易和产品出口。
(二)健全产业链
补齐主导产业链,特别是其关键环节存在的短板。以平安电工、通成高新为龙头,联合上下游企业组建“电子信息材料产业联盟”,吸引芯片封装、终端设备制造企业落户,升级园区服务,强化要素保障,完善产业链闭环。
延长特色产业链,激发潜在产业附加值。推动油茶、中药材等农业基地与深加工企业(如卡非食品)合作,开发精炼茶油、中药饮片等高附加值、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提升区域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强化优势产业链,坚守绿色发展、生态发展政策底线。加大招商力度,以商招商、以情招商、同侪招商、精准招商、基金招商,注重“招商选资”,优选生态友好、环境保护、有高附加值发展空间的资方,如食品深加工企业良品铺子一类品牌连锁企业,加速品牌龙头企业与当地工业、农业企业之间的联系。
(三)壮大人才链
深化产教融合,完善技能培训体系。在延用“离岸科创园”和“人才飞地”模式吸引部分高端人才的同时,积极推动本地高校增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相关专业(如智慧康养、智能传感器),与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定向培养、自主储备高端技术人才。依托“职工学校”和职业院校,针对电子信息、新型建材等领域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建立“企业+学校+政府”三方联动的实训基地。
落实柔性引才机制,优化镇域人才生态。推广“周末工程师”模式,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如技术入股、联合实验室),并配套成果转化奖励政策,增强人才粘性。通过“链长制”统筹镇域产业布局,提升基础设施配套水平,设立镇域特色产业人才专项补贴,吸引本地籍人才回流。
实施“人才振兴计划”,构建全链条人才服务格局。依托“回归工程”,设立“乡村创客中心”,提供创业补贴和孵化服务,吸引青年才俊返乡投智。完善“人才创新创业超市”功能,整合政策咨询、融资对接、生活保障等服务,打造“引才-育才-用才-留才”闭环生态。
(四)优化创新链
强化创新源头,布局高能级核心技术攻关平台。争创国家级平台,升级本地平台,布局未来产业平台,施行离岸科创园“五共”模式(共建、共治、共享、共进、共评),推动离岸科创园与本地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如设立“大坪乡产业创新基金”,支持杭瑞陶瓷、平安电工与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科技学院及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共建联合实验室。
打通转化通道,构建全链条成果转化体系。在离岸科创园配套建设中试基地,优先覆盖电子信息、新型建材领域,提供设备共享和试生产服务,解决“实验室到量产”断层问题。设立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共享基金,吸引更多武汉高校成果本地产业化,落实对成果本地产业化企业按投入资金的20%奖励(最高300万元)政策,加速离岸成果转化项目在大坪乡落地。完善技术转移服务网络,培育专业“科技经纪人”,联合湖北科技学院设立技术转移专业,为科创供应链“天网”平台输送人才,强化平台撮合功能,落实对年度积分达标的供需对接机构最高奖励10万元的政策,提升“天网”平台需求匹配率(目标≥50%)。
强化要素保障,注重科技金融与人才引育。完善科技金融支持体系,推广“园区联合贷”等科技金融产品,推广专利质押融资,落实对投资早期项目的金融机构按金额1%奖励(最高50万元)的政策,支持风险投资参与早期创新,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梯队。精准引育产业适配人才,与壮大人才链协同并进。
创新体制机制,实现政策优化与区域协同。改革评价与激励机制,借鉴“应用技术型职称晋升”制度,将成果转化效益纳入科研人员评价指标。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共享机制,科研人员分成比例不低于70%。深化武咸同城化创新协同,形成武咸创新共同体,推动武汉高校仪器设备向咸宁企业开放共享,联合光谷设立“科创飞地”,对在武汉研发、咸宁转化的项目给予双向补贴。
总之,“四链协同”是提高产业韧性和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大坪乡作为工业基础厚实、产业特色鲜明、发展潜力巨大的镇域经济体,以改革创新的思维,塑造“供应链稳基、产业链强体、人才链活血、创新链铸魂”的可持续发展格局,凝心聚力实现“四链”由线性串联到网络化协同的跃升,势必会超预期完成“临门一脚”破百亿的发展目标。
课题组组长:许泽想(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课题组成员:夏 收(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李 琴(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汪 盼(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责编:刘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