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五维一体”技能文化场域的构建与实践——以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5-10-29 10:48 来源:咸宁日报

罗晶 高冬冬 孔维雅  

一、“五维一体”技能文化场域的构建背景

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核心阵地,“德技并修”育人目标的落地需要系统化的技能文化支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推动技能培养与文化育人深度融合,为高职技能文化建设提供了政策导向。在此背景下,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以“技能校园”建设为抓手,先后出台工作方案与指导意见。创新性提出“环境—活动—平台—网络—机制”五维一体技能文化场域框架,破解传统技能文化育人“碎片化、表面化”的痛点。从核心概念来看,“五维一体”技能文化场域以“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五维度有机联动形成系统化育人体系:“环境”是基础,承担技能文化氛围营造功能;“活动”是载体,提供技能实践与文化体验场景;“平台”是支撑,为技能训练与创新提供资源保障;“网络”是延伸,打破技能文化传播的时空限制;“机制”是保障,确保各维度协同长效运行。而技能文化作为场域的核心内容,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内核,涵盖职业素养、技能认知与实践创新,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载体。

二、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五维一体”技能文化场域的实践探索与成效

(一)多维度实践举措落地

在环境维度,咸宁职业技术学院重点打造沉浸式技能文化空间。一是建设琢玉园、心怡园、尚能园、敬修园等校内主题园,将师生技能作品与工匠精神案例融入景观设计,让学生在日常校园生活中感知技能文化;二是搭建“师生技能作品线下展厅”,按专业分类陈列实训成果与竞赛获奖作品,直观呈现技能学习成效;三是在实训基地张贴企业生产规范、工匠寄语,营造“职场化”氛围,实现“环境育人”与“技能认知”的融合。

活动维度以实践性为核心,构建多层次载体体系。品牌活动方面,每年5月举办“技能文化月”,开展“技能成才 强国有我”主题宣讲、校级技能竞赛、非遗技艺体验等活动,2024年参与率达95%以上;日常活动方面,依托第二课堂开设生存技能课程,参与情况纳入学生素质学分,强化技能学习的日常性;实践活动方面,组织师生以“科技特派员”身份参与企业技术服务,开展“三农”全产业链技能培训,推动技能文化向社会延伸。

平台维度聚焦赋能型载体建设,形成三类核心支撑。产教融合实训平台依托咸宁市新产业公共实训基地,打造13个产业学院与62个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一体化;科技创新平台包含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与2个省级科研平台,支撑师生开展技术研发与技能创新;培训服务平台面向在校生与社会人员开展“1+X”证书培训、高技能人才研修,年培训人次达在校生规模的2倍以上,充分发挥平台的社会服务功能。

网络维度着力拓展跨时空传播渠道:技能成果线上展示平台“师生技能作品数字展厅”整合1211个技能模块微课;新媒体平台推送“技能明星成长故事”“企业工匠访谈”等,其中“技能成才 强国有我”系列短视频单条最高播放量超20万;线上实践辅助平台开发“实训预约系统”与“技能竞赛备赛社区”,实现“线上查询—线下预约—线上反馈”的衔接。

机制维度构建长效化保障体系:组织机制上,成立“技能校园建设领导小组”,由校领导任组长,统筹宣传部、教务处、二级学院等部门协同;考核机制上,将场域建设成效纳入部门与个人绩效考核,实行“过程考核+结果考核”双轨评价;资源机制上,将场域建设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同时鼓励社会资金、公益机构参与支持;评价机制上,推进“技能导向”改革,将学生竞赛获奖、职业技能证书获取情况转化为学分,强化技能学习的导向性。

(二)实践成效与现存问题

从成效来看,场域建设已初步实现预期目标。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学生获省级以上技能竞赛奖项较改革前增长100%,毕业生技能与企业岗位匹配度提升15个百分点,“双证”(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获取率从51%提升至96%;在平台赋能方面,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年承接企业真实工单1万余单,工单合格率达98.5%,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带动企业投入设备价值超3000万元;在文化与社会影响方面,学校入选《2023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人才培养卓越院校”“产教融合发展活力”位列全国高职院校第13位,技能文化的辐射力与影响力显著提升。

但从实践反馈来看,场域建设仍存在三方面突出问题。一是维度协同不足,各维度“单兵突进”现象明显,如环境主题园展示的技能作品未与后续实训活动关联,线下实训资源的线上转化率不足40%,“五维”尚未形成实质合力;二是实践落地不均,环境、活动维度因“易启动、易见效”推进较快,如“技能文化月”已形成品牌效应,但网络维度存在线上资源更新滞后问题,平台维度的社会培训对农村留守妇女、大龄失业人员等群体覆盖有限;三是文化内化不足,工匠精神培育停留在“事迹宣传”层面,45%学生反馈“仅知道工匠厉害,不清楚如何在技能学习中践行”,部分实训仅关注操作技能训练,忽视职业素养与价值引领,技能传授与文化育人存在“两张皮”现象。

三、“五维一体”技能文化场域的优化方向与发展展望

(一)靶向优化:推动场域从“形式构建”向“内涵提质”转型

针对维度协同不足问题,需构建“五维联动”机制:依托“技能校园建设领导小组”建立“月度协同推进会”制度,明确多部门的协同责任,重点解决“环境景观与活动主题匹配”“平台实训资源与网络传播同步”等问题;设计跨维度融合项目,如“技能文化节线上线下联动”(活动+网络),线下举办技能竞赛的同时,通过线上直播开放观赛、投票通道,扩大活动影响力;“实训成果‘线下展示+线上转化’”(平台+环境+网络),学生实训成果既在主题园线下展出,又通过数字展厅推送至合作企业,推动“学生作品变企业产品”,以项目驱动实现维度协同。

针对实践落地不均问题,需聚焦薄弱维度提质。网络维度需完成与教育部职业教育智慧大脑中台数据对接,建立“二级学院月度资源更新”机制,确保线上技能微课、企业案例等资源与行业技术发展同步,同时开发“社区技能培训线上专区”,针对农村留守妇女、大龄失业人员推出家政、康养等“短平快”培训项目;平台维度需联合龙头企业共建“实训项目库”,确保实训内容与企业真实需求一致,同时在展厅增设“日常实训成果专区”,由专业教师点评普通学生成果,为其提供展示与转化渠道,避免成果展示“精英化”。

针对文化内化不足问题,需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在内容解读上,在技能文化节增设“工匠技术沙龙”,邀请技能大师分享“技术难点突破过程”,在主题园设置“技能背后的故事”展板,解读作品创作中的坚持与创新,引导学生理解工匠精神内涵;在价值融合上,在实训教学中融入“技能+思政”元素,如智能制造专业实训引入“国产设备技术突破”案例,网络课程增设“非遗技艺传承中的文化自信”模块,实现技能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在评价体系上,从“精神践行(实训精益求精程度)、职业素养(团队协作与责任意识)、社会价值(服务企业/乡村成效)”三维构建文化内化评价指标,引入企业导师、非遗传承人参与评价,评价结果纳入“技能成长档案”,确保文化育人实效可衡量、可追溯。

(二)未来展望:拓展场域的智慧化与区域化价值

从长远发展来看,“五维一体”技能文化场域可向两大方向拓展:一方面是推进智慧化升级,结合《方案》“推进技能校园数字化”要求,在环境维度引入“智能导览系统”,学生扫码即可查看技能作品背后的工匠故事与关联实训项目;在网络维度开发“个性化技能学习推荐功能”,基于“技能成长档案”分析学生短板,自动推送适配的线上微课与线下实训任务,提升场域精准育人能力。另一方面是深化区域化辐射,将“五维一体”场域的建设经验(如跨维度协同机制、实训成果转化模式)推广至区域中小微企业与中职院校,共享线上技能资源与线下实训平台,构建“区域技能文化育人共同体”,最终实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为咸宁乃至湖北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更有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作为高职院校技能文化育人的创新实践,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五维一体”场域的构建与优化,不仅为自身“技能校园”建设提供了清晰路径,也为同类院校探索系统化技能文化育人模式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多维度协同、全流程渗透”,让技能文化真正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实现“技能提升”与“文化内化”的同步推进,为职业教育“德技并修”目标落地提供坚实保障。(作者单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责编:刘念

10

精彩推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