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08 17:00
通讯员 张永红
“宅在家里,不要出门!”这绝对是疫情期间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隔离保护。
可她,从疫情阻击战开始,每天都会出门,还奔走于3个超市和几家药店,但却不买任何东西。你一定会惊呼:“疯了吧”。不!她是在履行职责,是冲在疫情防控前线的价格监测人——市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宋均。
“让我一个人来吧!”
价格监测中心是政府部门撑握市场的“风向标”,是政府了解市场动态,制定科学、合理、正确决策的依据。为确保第一手原始信息的及时采集、准确上报、代表实用,在第一时间内追踪瞬息万变的价格信息,按照省价格监测中心春节期间值班要求,市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分管领导安排了春节期间的值班表,他亲自带头和科室人员轮流值班。
1月23日,省监测中心又重新通知,即日起全省各市州每天报送49种生活必需品价格和巡视报告,同时报送4种防疫相关药品监测情况。
考虑到平常价格采集工作都是她一个人经手,几个年轻同事家里又都有年幼的小孩,“这个假期的采报任务还是让我一个人来吧”,面对疫情防控期间的新任务,宋均主动请缨。
就这样,风雨无阻,宋均开始了战“疫”时期一个人的监测工作。每天早上带着口罩准点出现在家联、中百等超市,记录着萝卜、白菜等生活必需品价格。
2月4日,省里又要求对水饺、桶装方便面开展市场供求监测,2月7日,市里要求对常温牛奶酸奶及低温牛奶酸奶开展市场供求监测,宋均的任务更重了。
“职责所在,义不容辞。”宋均说。话语虽短,却是铮铮誓言。
“放我出去吧!”
“你不能出去,现在有规定。”全市开始实行联防联治后的第一天,宋均所住小区物业保安在小区门口拦住了她的车。
“放我出去吧,我真的有工作任务。”宋均急了。她一急,又喘又咳起来,脸也憋得通红。
“量体温!你看你咳嗽了,还不在家隔离!”保安拿体温测量仪对准了宋均的额头。“36度3,不烧。”保安嘟囔着。
“我真的不是肺炎,我是有慢性哮喘。放我出去吧!”宋均向保安解释。15分钟后,同事通过微信发来单位的证明,小区保安才放行。
为了确保物价监测及市场供求监测信息的“不过时、不出错、不间断”,宋均没有休过一天假,拖着患了十几年的哮喘病,每天穿梭在超市与药店间,认真细致地采集记录着所需要的物价及市场供求数据。
急冲冲地赶回家,没有时间好好坐下来歇一会,她又打开电脑整理数据、汇总报表,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科学分析,草拟当天巡视情况报告,将一个个枯燥无味的“死数据”变成一条条新鲜有用的“活信息”,在第一时间上报给省中心和当地相关部门。
整个春节假期及疫情防控期间,她始终坚持“一日两报”制度,每天中午一两点才能简单地吃点东西。
“这些天我轻易不摘口罩,毕竟咱在外面待的时间比较长,接触的人比较多……”宋均说,疫情防控期间,她发了一个朋友圈,告诉亲人朋友:“为了更好的爱您,春节期间不与您亲密相处。”
“我怎么忘了买米买菜呢!”
监测工作是一项十分细致的工作,也是繁琐庞杂和枯燥乏味的工作。但在监测工作岗位工作了十多年的宋均深知,在咸宁打赢打好疫情阻击战期间,为政府提供保民生、稳物价决策依据服务这项工作的重要性。
为了把工作做细做好,一向工作认真细致的她更是时刻紧绷着心弦。“水饺存量不足,需要补充……”“常温奶货源充足,低温奶缺货……”在家联超市里,宋均记录着。
“妈妈,家里没米没菜了,你千万记得买!”儿子打来电话。
“好的,好的,我知道了。”宋均这才想起,自己成天忙碌着,家里已经“弹尽粮绝”。
她一边将手机放进上衣口袋,一边走向蔬菜区。
“黄瓜5.99元,大白菜……”她又开始记录。
“妈妈,你买的米和菜呢?”12点半,完成了数据采集任务的她推开家门,儿子关切地问道。
“哎哟,我怎么忘了买米和菜呢!”宋均猛拍自己的脑门,自己把买东西的事早忘到了九宵云外。一个成天在超市进出的人,对群众关心、政府关注的商品、药品,她记住了,居然没有记住给自己家里买米和菜!宋均苦笑着。
这天中午,用最后的一点挂面,儿子做了两碗清汤面。放下手上的数据表,宋均一边吃着面,一边看向客厅里吃面的儿子,眼眶湿润了。在外工作的儿子春节假期回来,一直在家为她做饭,而她,都没有时间好好地陪陪儿子,和他好好说说话,聊聊天。
坚守疫情防控工作一线,做好、做实保障人民群众生活需要工作,宋均的坚守是对职责最好的诠释。
“很温暖”,宋均说,“同事们每天都提醒我注意安全,保护好自己”。
“是职责,应该的!”宋均很坦然,“作为一名价格监测工作人员,自愿冲在疫情防控的最前线,是我的责任!”
责编:镇强
编审:向东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