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5 21:54 来源:咸宁日报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敏、通讯员 刘金艳
近在眼前的病毒、手“握着”病毒、“环绕”着病毒,这里是咸宁市中心医院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现在也是咸宁最不能大意的地方之一。
在这个离新型冠状病毒最近的地方,该院检验科主任郑曦和他的四个小伙伴组成的核酸检测“五人黄金战队”,已经连续奋战了20多天。
“五人黄金战队”由郑曦和技师长赵文辉、分子生物学组长熊敏、副主任刘静、副主任朱建光组成,他们的另一半,也是市中心医院的医护人员。五人中,郑曦、刘静、朱建光是党员,熊敏前段时间上交了入党申请书。自1月22日起,他们带着“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的决心投入这场抗疫战中。
在多次的比对实验中,在与同济医院分子生物学专家探讨中,他们获取成功经验。最终,预实验成功,一套标准化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流程确定下来了,这标志着我市新冠肺炎可以快速得到确诊和救治。
郑曦将队员分2组,完成当天检测任务的同时24小时待命。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采取三级防护装备,每次进去都要穿得像个“宇航员”一样。为了节省时间、节约防护装备,他们每次进去之前都少吃东西少喝水,每批次检测在里面一呆就是4个小时以上,出来后衣服早已被汗水浸湿。
核酸提取、体系配制、扩增检测……在高度紧张的安静中,他们聚精会神地工作着。每个有条不紊的操作程序背后,都是危险和希望并存。
15日上午,结束了一天工作,在酒店短暂休息的郑曦在电话里介绍,核酸提取是病毒释放的过程,会产生大量气溶胶,感染风险极高,一旦操作不慎就会被感染。心思细腻的他说:“我不怕病毒,也不怕累,但每次检测是阳性时,我都会难过。”
“对我们来说,‘时间就是生命’这句话太具象,因为我们手里的每一个病毒样本,背后都是一个与之争分夺秒搏斗的生命。”略显疲惫但精神亢奋的郑曦说,为患者争取更早的诊断,更早的治疗,更多的希望,是团队每个人的心愿。
为了实现这个心愿,团队里的每个人都铆足了劲,都已经20多天没有回家了。实验室从最开始的1批次检测,到现在每天要完成3至4批次检测,日检测能力达到200人份,每批次检测时间为6小时。
郑曦每天都要上岗。他负责统筹疫情防控工作,每批次病毒核酸检测完闭,都需要对数据审核,将数据统计完成并上报,常常要忙到凌晨以后。回酒店简单休息一下,第二天他又继续回到岗位。
“开始面对新冠病毒,说不怕那是假的,但一工作起来,就忘记了这回事。现在我们已经可以坦然面对病毒了。”郑曦开玩笑说。
熊敏每天在实验室穿着厚厚的防护装备挥汗如雨,在业余时间还会和同济医院分子生物学老师学习探讨、交流经验,忙得没有时间和家人电话或视频。他爱人半开玩笑地说:“你的双胞胎女儿好久没见到你本人,都快不认识你了!”
朱建光每天除了加班加点做核酸检测,同时还要负责科室的其他事务。他家里有两个小孩一个老人,小的才五个月大,老人已经70岁。无暇顾及家人的他,把愧疚化作工作的动力。
刘静自从加入战队后不怕苦不怕累,想家人的时候就看看他们的照片。她每次和家人简短的通话,内容都是“你还好吧”“我很好,请放心”。她说,家人的全力支持,是自己前进的动力。
今年49岁的赵文辉坚持以科室为家,除了睡觉之外的时间都在一线工作。他总说:“这么危险的事情,不能要你们年轻人先上。”
尽管连日来连轴转,身体极度疲惫,但这些离病毒最近的人心里却很亢奋。
刘静说,大家都相信,有全国各地的援助,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早日打赢疫情阻击战,每个家庭都能在春暖花开中团圆。
责编:张欢
编审:向东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