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3 15:14 来源:掌上咸宁
本报记者 马丽娅 通讯员 徐功频 胡琳娟 李美锦
掌上咸宁报道
隽水汤汤,千载奔流;长桥卧波,再谱新篇。在崇阳人民的热切期盼中,隽水河崇阳段第13座跨河大桥——白泉大桥于近日正式动工兴建。
这座总投资5.4亿元、全长329.66米的现代化桥梁,不仅将贯通天城镇南北交通脉络,更在隽水河的千年史册上,续写“天堑变通途”的时代传奇。
千年隽水:从“隔河如隔山”到“飞虹贯南北”
隽水河源于湘鄂赣三省交界的通城县幕阜山北麓的高峰村,全长187公里的干流穿越通城、崇阳、赤壁三个县,最终在嘉鱼县陆溪镇注入长江。 在崇阳境内,它被称为桃溪,从肖岭乡白马村延伸至天城镇壶头峡,大约67公里的流域。
“隔山容易隔水难”,这句流传千年的民谚,道尽了隽水河畔先民的生存智慧。自汉唐时期起,这条发源于幕阜山北麓的河流,便以15.7亿立方米的年径流量滋养着崇阳大地,却也用湍急的水流将两岸百姓阻隔成“南北对目两相望”的无奈。
1936年,第一座崇阳大桥(南门桥)在战火纷飞中艰难诞生,木桩基、排架墩的脆弱身躯,历经七毁七建的沧桑,成为崇阳人“桥之痛”的深刻记忆。
历史的转折发生在1965年。在中央军委支持下重建的南门桥,以9米宽、197米长的雄姿横跨两岸,桥上民兵持枪守卫的身影,与“备战备荒”的标语共同烙印在崇阳人的集体记忆里。彼时,进城看桥是山民最大的荣耀,“没上大桥,不算进城”的俗语,折射出桥梁在闭塞年代的特殊意义。
桥见崇阳:12座飞虹书写发展史诗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过隽水河,崇阳的桥梁建设迎来黄金时代。
1992年建成的花山大桥,以710万元投资破解了“十字街堵车”的困局;
2012年通车的浪口大桥,用3845万元投资激活了沉睡的库区经济;
2015年竣工的白云潭大桥,更以“生命之桥”的姿态,终结了河田、茅井两村“望城兴叹”的孤岛历史。
一桥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屈指数来,目前横跨在崇阳隽水河流域的大桥已有12座:崇阳大桥(南门桥)、花山大桥(二桥)、中洲大桥(三桥)、天城大桥(四桥)、浪口大桥(五桥)、白云潭大桥、杭瑞高速公路石城互通连接隽水河大桥、沙坪大桥、杭瑞高速沙坪高架桥、白马大桥、肖岭大桥、石蔡大桥。
白泉大桥:通向未来的时代答卷
即将崛起的白泉大桥,延续了这一“桥见崇阳”的壮阔史诗,注定要在崇阳桥梁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它北接天城镇白泉村,南连花山村,设计为四车道一级公路,桥宽30.5米,设计时速60公里,如巨龙横跨碧波,不仅将极大缓解城区交通压力,更将隽水河两岸的产业、生态、文旅资源串联成珠。而且,其1.5公里连接线将无缝对接杭瑞高速,使天城镇真正成为“1+6一刻钟交通圈”的核心枢纽。
据介绍,白泉大桥建设需攻克河床岩层复杂、汛期水流湍急等难题,施工团队将采用先进桩基工艺,确保“百年桥基”稳如磐石。而桥体设计亦融入隽水文化元素,夜幕降临时,灯光将与河面粼波交相辉映,成为崇阳“山水园林城”的新名片。
从1936年第一座崇阳大桥(南门桥)的木桩基础,到如今钢筋铁骨的现代化桥梁群,崇阳人用80多年的接续奋斗,将“舟楫之困”化为“通衢之便”。
【记者手记】
站在白泉大桥选址旁,机器轰鸣如鼓,浪花翻涌如歌。恍惚间,南门桥的木桩、浪口大桥的钢索、白云潭的渡船……历史影像与眼前的景象叠印交融。
每一座桥,都镌刻着崇阳人的集体记忆。从南门桥屡毁屡建的坚韧,到浪口大桥“无中生有”的智慧,再到白云潭大桥“孤岛变通途”的温情,桥梁早已超越交通功能,成为崇阳精神的地标。
每一座桥,都是时代馈赠崇阳的钥匙,而今,第13把钥匙正在铸造,它将打开又一扇通往繁荣的大门。
届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条交通动脉,更是一部用钢铁与混凝土写就的史诗——那里有战火中的坚守,改革时的魄力,新时代的智慧,以及永远向着美好生活奔跑的民心。
责编:聂莹颖
编审:向东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