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6 13:02 来源:掌上咸宁
本报记者 周阳 通讯员 罗玲
掌上咸宁报道
金秋时节的鄂南大地,处处涌动着丰收的气息。在咸安区向阳湖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8000余亩稻田如金色巨毯铺展,沉甸甸的稻穗在微风中颔首,数台收割机轰鸣穿梭,金黄稻谷源源不断涌入运输车辆,直奔24小时运转的粮食烘干中心。
“今年亩产大概1200斤,跟去年相比,单产略有提升。”湖北咸安向阳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汪扬的话语里,满是丰收的底气。这份底气的背后,正是咸安区通过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守护耕地、激活土地潜力的生动实践,而向阳湖奶牛良种场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便是这场实践中极具代表性的“缩影”。
藏粮于地,把昔日零散土地改造成连片良田。项目将5632亩废弃鱼池、废弃河道进行清淤整理,改造为优质水田;同步巧用王家寨湖、章家湖水生态修复过程中产生的50万立方米淤泥,与回填土壤混合用于水田整治,既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又节约项目资金1000万元。针对田块碎片化问题,按照“适机化、规模化”原则,因地制宜将零散小田整合为30-50亩的集中连片大田,仅向阳湖项目区就实现1.2万亩水田集中连片。大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实现项目区“田成方、渠相连、路畅通、旱能灌、涝可排”。
藏粮于技,把耕地质量提升贯穿整治全过程。前期,从耕地坡度、水源保障、土壤肥力、历史种植习惯等多维度综合评估,精准开展耕地复垦选址,确保整治后耕地具备长期稳定种植条件;设计阶段,深度结合后期种植需求、机械化施工、规模化经营,最大限度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施工时,严格落实耕作层保护与剥离措施,将塘泥、原有耕作层集中堆积保存,待土地整理完成后重新回覆,确保土壤地力不流失。如今,向阳湖项目区水田等别由5等升级为4.5等,真正实现“整治一块、达标一块、提质一块”。
向阳湖项目不仅成为全省全域项目中单个产生水田指标最多的项目,获评全省全域项目优秀范本,更成为全国推广的典型案例。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项目的成功并非个例——自2022年推进全域国土综合整治以来,咸安区累计实施4个全域项目,整治总面积达14.36万亩,新增耕地8472亩,获取耕地占补指标5973亩(其中水田指标5632亩)、增减挂钩指标430亩,一举跃升至全省耕地保护工作前列。
与此同时,要做到耕地长久保护,必须要解决“种什么、谁来种、怎么管”三大核心问题。对此,咸安区建立长效机制,针对“种什么”,结合耕地土壤特性、水源条件、区位优势,充分征求村民传统种植习惯意见,并对接市场主体需求,构建水稻、稻虾、高粱、小米、玉米等多元化种植体系;针对“谁来种”,吸引本地种植大户、外地专业主体、农业公司、政府平台公司共同参与,形成“多元主体共育耕地”格局;针对“怎么管”,引入专业农业服务公司提供机械化服务,组建“咸安国空智眼”实时监测,设立300元/年/亩的耕地管护补助资金,投资1.1亿元建设冻库、粮食储存加工工厂以及小龙虾加工车间,形成“种植-管护-加工”全流程闭环。
不仅如此,咸安区还针对长期存在的林耕空间错配问题,实施“山上换山下”林耕置换,在保障全区林地总面积不减少的前提下,将部分坡度25度以下的宜耕林地及坡度15度以上的低质林地调整为耕地,累计置换耕地1.78万亩,实现“耕地下山、林地上山”,破解制约农业规模化发展的耕地碎片化难题。这一创新做法获央视《焦点访谈》报道,成为全国林耕空间优化的典型案例。
从向阳湖的金色稻浪,到全区范围内的耕地提质增效,咸安区正以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的耕地保护实践,既守住耕地的“数量红线”,又擦亮耕地的“质量底色”,为保障粮食安全、助推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压舱石”。
责编:张克鼎
编审:向东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