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如何特色突围

2025-10-16 13:04 来源:掌上咸宁

本报记者 甘青 通讯员 汪海

掌上咸宁报道

我市特色农业立足“七山二水一分田”的资源禀赋,把“一县一业”做精,用创新给老产业添新劲,把桂花、茶叶、蔬菜等“土宝贝”打造成带动发展的“金名片”。

特色立基:一县一业扎深根

在咸宁,每个县都有自己的“拳头货”,并盯着本地资源“精耕细作”。

赤壁的“拳头”是青砖茶。全市53.47万亩茶园里,赤壁占了一小半,按照《咸宁市青砖茶产业发展的三年行动方案》,今年全市青砖茶产量将达到8万余吨,赤壁贡献了其中的绝大部分。

市林业局负责人介绍,以前,茶农们靠传统工艺制茶,一块茶砖要靠老师傅“凭手感”,品质不稳定,仓储成本还高。现在不一样了,赤壁市引入湖南农大刘仲华院士团队的“青砖茶新型清洁化发酵和陈化技术”,使原料的仓储成本降低了60%。

目前,赤壁青砖茶开了190多家专卖店,连武汉的奶茶店都来订青砖茶底,年轻人也爱喝这口“老茶新味”。

嘉鱼的“拳头”是蔬菜。走进嘉鱼潘家湾镇的蔬菜基地,连片的甘蓝像绿色地毯铺到天边。这里是“中国甘蓝之乡”,148.51万亩蔬菜种植面积里,产出的甘蓝一半以上都端上了武汉人的餐桌。

最让嘉鱼菜农骄傲的是“思特丹”甘蓝品种。一位菜农扳着手指盘算:以前90%的种子要从国外进口,一斤种子卖200多元,现在金润农业携手国内科研团队培育出的自主品牌“思特丹”,在长江流域种植占比已超60%,种子成本降了一半,还更耐病虫害。

返乡创业新农人郑胜维创办的湖北嘉红蔬菜有限公司,不仅把甘蓝送进三全、思念等企业的馅料车间,还远销北京、上海、广东。2024年销售收入突破5000万元。

崇阳的“拳头”是黄精。在崇阳桂花林场,以前砍树卖木材的护林员,现在成了“林下种植员”。这片地处幕阜山脉大药姑山余脉的林场,森林覆盖率高达92%,是野生黄精的理想生长地。

林场采取股份合作模式与领康药业联手,从2022年开始逐年拓展种植面积,目前已达4000亩,预计每亩纯利润超2000元。在湖北省农科院、湖北中医药大学的技术支持下,黄精育苗周期缩短40%,为规模化种植奠定了基础。

崇阳黄精还入选了湖北省“十大楚药”,目前全县已建成标准化种植基地8.3万亩,培育8家深加工企业,开发出黄精饼干、气泡水等56款产品。

创新破局:老产业玩出新花样

“光有特色不够,咸宁农业还会搞创新,让老产业长出新翅膀,小农户也能跟着赚大钱。”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说。

科技让农产品“更靠谱”。在赤壁的青砖茶产业里,产学研合作已成常态。除了刘仲华院士团队的技术,赵李桥茶厂与湖北香城智能机电产业研究院合作研发的高效自动化砖茶压制设备,大德和茶业与企业合作开发的青砖茶专用煮茶器,都在让传统制茶走向智能化。

通山的枇杷园里,“大畈枇杷”有了自己的溯源体系——扫码就能知道果子从开花到采摘的全过程,武汉的消费者看了放心,也愿意多花钱买。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通山枇杷以前常被外地枇杷冒充,现在有了溯源码,“大畈枇杷”的牌子越打越响。

循环养殖让农业“更绿色”。赤壁市娴子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田淑娴,靠着“零排放微生物稻虾鸭种养循环生态养殖小区”项目成了全国劳模。她把在华中农业大学“头雁”班学到的技术用到实践中,形成“水稻护虾、虾吃虫饵、鸭粪肥田”的循环养殖模式,既减少了农药化肥使用,又提高了种养效益。

产业链延伸让农产品“更值钱”。咸宁是“中国桂花之乡”,11.72万亩桂花不只是“闻香”。在咸安的桂花加工厂里,工人把新鲜桂花放进蒸馏罐,提取出的桂花精油,再做成护手霜、香薰——一朵小小的桂花,身价从按斤卖变成按克卖。

人才赋能给产业“添活力”。市农业农村局通过“五个一”工程培育农业人才:一场大赛磨砺、一次省级竞技、一期名校深造、一趟国际研学、一套技术推广。

田淑娴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她在“绿色田野杯”大赛崭露头角,赴德国栽培植物联邦研究中心研学,学成后化身农业科普“网红”,服务面积超1万亩。

融圈发展:盯着需求谋长远

咸宁农业的眼光,从来不止于本地。它盯着武汉都市圈的“菜篮子”“茶罐子”,把“咸宁产”变成“圈里需”,还靠绿色生态站稳脚跟。

武汉人的餐桌,离不开咸宁货。每天清晨,嘉鱼的冷链车准时出发,载着新鲜甘蓝、白菜,2小时就能到武汉白沙洲农副产品大市场,中午就能出现在武汉的超市、菜市场。

去年一年,咸宁近四成游客来自武汉,近四成的农产品销往武汉,成了武汉都市圈名副其实的“后勤基地”。为了让武汉人吃得更新鲜,咸宁还打通了绿色运输通道,农产品运输时间相较以前大幅缩短。

武汉市民王阿姨说:“现在超市里的嘉鱼甘蓝又嫩又便宜,比外地菜新鲜,我每周都买。”

绿色是咸宁农业的“通行证”。崇阳桂花林场林业资源总面积15万余亩,通过“林地经营权+林下经济”模式发展黄精种植,吸引黄冈、鄂州等武汉都市圈城市考察学习。这种不砍树,种黄精的模式,既保护了幕阜山的生态,又暖了林场职工的荷包。

青砖茶产业的“融圈”更有深度。除了在武汉布局专卖店,咸宁还借助刘仲华院士团队的技术开发了9款精深加工产品,从传统茶砖拓展到速溶茶、茶食品等,精准对接都市年轻人的消费习惯。

未来的路,咸宁农业想得更长远,准备进一步融入武汉都市圈,推动优质农产品供给,集中展示青砖茶、嘉鱼甘蓝、崇阳黄精等特色产品,让武汉人在家门口就能买到“咸宁鲜”。

还跟华中农业大学、武汉轻工大学合作,研发更多适合都市圈消费的新产品——比如适合上班族的即食茶点、适合老年人的黄精药膳。市农业农村局的工作人员说:“我们不只是‘送产品’,还要‘嵌进去’,让咸宁农业成为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的一部分。”

从赤壁羊楼洞的茶香,到嘉鱼田间的甘蓝绿,再到崇阳山林里的黄精苗,咸宁农业走的路很实在——不贪大求全,只把“特色”做透;不墨守成规,敢用创新破局;不闭门造车,善借圈子发展。就像田淑娴说的:“现在搞农业,靠的是技术、模式和圈子,把这些摸透了,土地里就能长出‘金元宝’。”

责编:张克鼎

编审:向东宁


10

精彩推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