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31 10:46 来源:掌上咸宁
本报记者 陈希子
掌上咸宁报道
3月25日,咸安老城区服装厂的车间工位上,穿着黑色外套的邹妍,梳着利落的头发,坐在缝纫机前。随着走线、缝制等系列操作,不一会儿工夫,她身边就摞起一沓服装半成品。
邹妍既是厂里的老员工,也是小组长。在生产旺季,为了满足客户需求,她经常主动要求加班,始终坚守岗位,有时甚至工作至深夜。
记者了解到,服装制作有十几个环节,需要使用多台机器。从事服装制造这么多年,邹妍对每个环节了如指掌,每台机器也都能熟练使用。她相信只要用心去感受每一个细节,就一定能制作出质量过硬的产品。
邹妍坦言,虽然自己的学历不高,可能不如别人聪明,但她肯吃苦。锲而不舍地学习是她不断进取的“源动力”。
年轻时,邹妍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服装厂当学徒。刚参加工作时,她发现自己的缝纫速度不及同事,于是她坚持不懈地练习,别人休息的时候也不放松。
从剪裁技艺、整烫到缝制,邹妍都认真学习,从零开始。她经常花大量的时间研究不同面料的特性,以及如何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造出既舒适又美观的服装。
除了高效地完成本职工作,邹妍对自己工艺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对不同服装每个部位的尺寸及精确度都力求完美。渐渐地,她赢得了众多领导同事的赞誉。
“我干这行都快20年啦!”邹妍笑着说。她犹记得自己第一次正式参加工作岗位的场景。邹妍当学徒时,一直用的是老式脚踩缝纫机,后来厂里统一更换了设备,改用电动缝纫机,效率大大提升,邹妍的技术也越来越精进。
记者尝试着阅读电动缝纫机的说明书,并按照说明书的提示寻找缝纫机的磨合部位,就是机器的核心处。“不要轻易动它,但要知道在哪里上油。”邹妍提醒,缝纫机的磨合部位常常需要润滑一下,为了保证机器可以正常运转,而且一定要上缝纫机专用的润滑油。
记者又尝试着操作缝纫机,拿着张布料平铺在操作台上,针脚开始迅速走线,可是由于不熟练,布料在手里弄成了“面团”,还扯出了一团团乱糟糟的线头,无奈只能作废。
“先用记号笔准确定位,就是布料挖口的四角点的位置。”邹妍指导记者,可以在缝制时,用样衣成品标准长宽的样板比着缝,再缝纫出大致版样,然后细节处再慢慢调整,最后制作成一件漂亮的衣服。
从坯布到成品完成,发现问题随时整改,一天下来,邹妍几乎没有放松的时候。“技术练好了,不怕没饭碗。”只要做出来的服装美观质量好,邹妍就很有成就感。
责编:王苒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