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行医务“精诚” ——记咸安区南方中医门诊部主治医生母连锦

2025-04-10 16:49 来源:掌上咸宁

本报记者张欢 通讯员 刘丰华 杨柳

掌上咸宁报道

生于中医世家,幼时随家人定居咸安,因姑父影响立下学中医的宏愿。采药路上历经艰险,学医之路却从未中断。

行医28年,咸安区南方中医门诊部主治医生母连锦医术精湛、零医患纠纷,还投身义诊、资助学子、收徒传艺,一心传承中医药文化。

日前,记者进行专访,聆听了他的“医路”故事。

历尽千帆走上行医路

走进咸安区南方中医门诊部,母连锦时而屏息评脉,时而细语询问,耐心地与患者交流。这场景,已在母连锦的诊室里重复28年。

1973年,母连锦生于华佗故里安徽亳州。他出身中医世家,到姑父一辈时,医术已传至第九代。饥荒时期,一大家人到咸安投奔亲戚,仅2个月大的母连锦,被父亲“用一担箩筐挑到向阳湖奶牛场生活”。

湖区群众缺医少药,开中医诊所的姑父树立了良好的口碑,时常有人登门致谢。耳濡目染之下,母连锦从小立下了学中医的宏愿。

第一次跟随长辈上山采药时,母连锦11岁。珍稀药材往往长在人迹罕至地,为保安全,姑父规定采药必须至少两人结伴而行。山路密林丛生,母连锦探路时总会敲响药锄,借此惊走一些山禽。

翻山越岭的途中,母连锦目睹过其他采药人的森森白骨,也曾屏息和碗口粗的蟒蛇擦身而过。而最惊悚的一次,他掉下了悬崖。

16岁那年,母连锦和师弟去太乙洞后山采集钩藤。走到一处干涸的山涧时,不慎踏到被枯枝掩盖的地洞。情急之间,母连锦狠狠挥动手中的药锄,将尖端砸进山壁,阻止了下坠。待到爬出地洞,才发现下面就是悬崖。

即便困难重重,母连锦的学医之路从未中断。采药途中,有时需借宿村民家中,他便为村民诊疗以作答谢。每逢寒暑假,母连锦还会去姑父的诊所帮忙。考入湖北中医学院前,他已熟识500余种药材的脾性。

悬壶济世是一生追求

“眼神清明了许多……”诊室内,母连锦指尖轻搭脉枕,对面坐着复诊患者祁先生。

“母医生将用药原理讲得清楚,我就像吃了‘定心丸’一样治疗。”46岁的祁先生患有胃炎,开方调理数次后大有改善。

门诊部在附近有口皆碑,不乏有人从外地慕名来求医。

武汉的余某婚后未育,久治无果,求助母连锦。经过两个月治疗,消除了输卵管炎症,第二年喜得贵子。

除了日常坐诊,身为市政协委员,母连锦还经常参与义诊活动下乡送医。

3月25日,在通山县慈口乡大足村,母连锦的诊位前围满了村民。为了方便后续咨询,母连锦将联系方式留给患者,他个人已保存了15000余名患者的联系方式。

“一辈子,就认真做好行医一件事。”为了锤炼出过硬医术,母连锦一直不遗余力精进业务水平——

大学期间,除了修习本专业的中医学,他还加修中药学,考取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和主治医生职称;

1999年2月,毕业两年的母连锦花费160元,买下一本厚如砖块的《现代中药药理学》,至今放在诊室书柜,仍反复翻阅;

同年,他在《中国医药报》上看到北京开设中医培训班,用3个月工资报了名,并请本地老医师写下封推荐信,才成功参训;

他坚持睡前读《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古籍,在实践中积累宝贵经验,发表论文10余篇,在第二届全国疑难病研讨会交流获一等奖。

多年来,母连锦接手的近30万例诊疗中,未产生一例医患投诉、纠纷。

做好中医药文化传承

1997年,母连锦辞去广州高薪回到咸宁创办了“南方中医门诊所”,2022年改名为“南方中医门诊部”。

在他的影响下,儿子、女儿、外甥们无一例外地选择了中医,他还收了15个徒弟,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这些徒弟中,有些是患者的子女,有些是母连锦捐资助学的对象。

徒弟之一陈栋,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在读博士。其父亲曾是母连锦的患者,治疗期间深感中医神奇:“你治好了我的病,也给我儿子指条路吧!”

母连锦帮陈栋填报了高考志愿,进入天津中医药大学学习,后又继续深造。寒暑假时,陈栋会回到诊所实习,在母连锦的帮助下,已经成立了自己的中医工作室。

2002年,女孩程诺(化名)的妈妈罹患早期宫颈癌,经人介绍找母连锦医治。当时,因家庭遭遇突变,程诺从初二年级辍学。母连锦劝说她重拾学业,并连续三年给予她2000元的资助。从咸宁卫校毕业后,程诺成为了一名医护工作者。

“希望通过拜师、收徒、师承,让中医人迅速成长起来,继承中医脉络、弘扬中医文化,进一步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让中医中药更好地惠及百姓、服务群众。”母连锦说。

截至目前,母连锦捐资助学花费超过12万余元,而他的诊室,也早已成为青年中医的实训基地。母连锦个人获评2023年中国基层最美医生,湖北省第十批岗位学雷锋标兵。

如今,中医对于母连锦来说早已不是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在中药苦涩的独特芬芳中,他在传承中医药文化路上找到了独特的价值。

责编:王馨茁


10

精彩推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