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5 09:56 来源:咸宁日报
本报记者 李嘉
掌上咸宁报道
今年4月7日至13日是第二个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宣传周,宣传主题是“消除血吸虫病危害,守护人民健康”。什么是血吸虫病?血吸虫病有哪些危害?如何防治?记者带您了解。
什么是血吸虫病
血吸虫属于扁形动物门,吸虫纲,复殖目,裂体科。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有6种,其中对人类危害较大的有日本血吸虫、埃及血吸虫和曼氏血吸虫3种。
血吸虫寄生于人畜体内的门静脉系统,可引起血吸虫病,属于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在我国主要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省区。我国仅有日本血吸虫,简称血吸虫。血吸虫分布于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的76个国家和地区。
血吸虫顺利寄生到人和动物体内,离不开中间宿主钉螺。或许你会觉得钉螺并不常见,其实它可能就潜伏在某处水沟、稻田或芦苇滩。
人感染血吸虫后的主要症状为皮疹、发热、咳嗽或伴有腹胀、腹泻、脓血便等,前期和感冒症状十分相似,很容易漏诊或误诊。病情严重或发展到晚期可导致肝脏损伤、肝脾肿大和腹水等。
血吸虫病的危害
人得了血吸虫病可引起发热、拉肚子、肝脾肿大、腹水等,严重损害身体健康,重者影响青少年生长发育。
“身无三尺长,脸上干又黄。人在门槛里,肚子出了房。”“妇女遭病害,只见怀胎不生崽。难听婴儿哭,十有九户绝后代。”生动地描述了血吸虫病对健康的危害。
感染了血吸虫的人或其它哺乳动物通过粪便排出虫卵;虫卵在水中孵出毛蚴;毛蚴侵入中间宿主钉螺;毛蚴在钉螺体内发育成尾蚴,含有尾蚴的水就是疫水;钉螺体内逸出的尾蚴感染终宿主(人或其它哺乳动物)。
隐形杀手尾蚴遇水即化身“钻肤刺客”,10秒即可钻入皮肤。血吸虫病患者如不能及时治疗,发展到晚期,肝脏等器官会受损,出现肝脾肿大、腹水等症状,人的外貌会变得骨瘦如柴、肚大如鼓,因此民间也称之为“大肚子病”。
血吸虫病防治
远离可疑水域:避免接触疫水,不在河滩、稻田、芦苇丛等可能有钉螺孳生的区域及水体中活动。
鼓励识螺报螺:若发现钉螺或可疑螺类,可拍照记录位置,联系当地疾控机构或血吸虫病防治机构进行处理。
接触时做好防护:若需下水(如农田劳作),穿防水胶鞋、戴手套,减少皮肤暴露。
出现症状及时就医:急性血吸虫病的潜伏期一般为40天左右,接触疫水或可疑水体后,若出现皮疹、不明原因发热、腹泻等症状,应主动到当地血吸虫病防治机构告知接触史并进行检查。
如果人体反复接触疫水或少量多次感染血吸虫尾蚴,可能导致慢性血吸虫病,症状相对急性感染较轻或无症状。急性感染未及时治愈,也可演变为慢性血吸虫病。若久未痊愈,经过2-10年的发展,可演变为晚期血吸虫病,出现纤维化门脉高压综合征等。因此,如确诊感染,务必要遵医嘱规范治疗。
链接
如何预防血吸虫病?
感染血吸虫的主要原因是接触了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体,因此,不接触疫水、安全用水是避免感染的关键。
1、尽量避免接触疫水,不在疫水区洗衣、洗菜、钓鱼、捕捞,不在疫水中玩水、游泳。
2、在流行区因生产生活必须接触疫水时,做好防护措施,穿好防护用品(如穿戴胶靴、胶手套等),涂抹防护药物等。
3、注意用水安全,不饮用生水。
4、保护水源,做好粪便管理,防止人畜粪便污染水源。
责编:刘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