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土生金,杨畈“掘”出甜蜜致富经

2025-10-20 10:48 来源:掌上咸宁

通讯员 杨华

掌上咸宁报道

明晃晃的太阳把光泼在咸宁市咸安区横沟桥镇杨畈村的土地上,高新润升水果农场的桃林里,红通通的“中桃红玉”缀在枝桠上,风一吹就晃出红宝石似的光。彭永胜穿着一身洗得发蓝的工装,裤脚沾着泥,正帮游客李女士摘桃——她刚咬了一口,汁水顺着指缝流,笑着喊:“这桃脆甜得很,比超市买的强多了。”老彭也笑,掏出手机翻出春天的桃花照:“您瞧,这就是三月拍的,再过些日子,蟠桃、水蜜桃就都熟了,到时候再来尝鲜!”这是今年6月,彭永胜农场的一幕。

谁能想到,这个说起果子就眼里发亮的人,六年前还蹲在甘蔗地边,对着3万根卖不出去的甘蔗愁得啃泡面;十年前更惨,连家里的开销都要靠大儿子当兵的津贴撑着。

时间倒回2012年,浙江的冬天比家乡冷,彭永胜裹着旧棉袄站在倒闭的汽车零配件厂门口,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工资条——最后一个月的工资没拿到,老板跑了。他在厂里干了十二年,从学徒做到车间主任,原以为能攒够钱给家里盖新房,这下全空了。更让他心揪的是,妻子带着哭腔打来电话:“小儿子还是不会说话,医生说脑神经发育不良。”那晚,彭永胜连夜往家赶,火车上他盯着窗外的黑,心里就一个念头:“再在外头飘着,家就散了。”

回杨畈村的第一年,彭永胜揣着打工攒的血汗钱,想创业。见邻村有人养蛇赚钱,他也跟着搭蛇棚、买蛇苗,天天守在棚里喂料、控温,可没技术就是瞎忙活——蛇苗一批批死,两年下来,不仅没赚着钱,还把本钱赔光了。他蹲在空蛇棚里抽闷烟,烟蒂扔了一地,妻子劝他“算了,找个活干吧”,他却梗着脖子:“土地不欺人,我就不信种不出东西来。”

2014年,听人说种甘蔗能赚钱,彭永胜又扎进了甘蔗地。第一年,他凭着一股蛮劲种,甘蔗长得又细又矮,咬一口还发涩,拉到镇上卖,半天没卖掉几根。第二年,他不服气,揣着路费就往广西南宁跑——那里的黑皮果蔗闻名遐迩,他找到个种植基地,软磨硬泡要跟着学。白天在地里学施肥、控水位,晚上就睡在老乡家的柴房,记了满满一本子笔记。可回到杨畈,却发现现实无情:广西是红壤土,气候湿热;而杨畈是黄泥土,四季分明,即使“水土不服”,甘蔗依旧长得歪歪扭扭,毫无起色。

转机是2017年盼来的。镇政府和高投集团的人找到他,说要帮种蔗户搞产业,不仅给资金帮扶,还请人来指导技术。彭永胜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跟着技术员改土、选种,将广西的优质蔗种与本地土质特性结合,反复试验,不断调整。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那一季,他种出了茎秆粗壮、汁水清甜的黑皮果蔗,远近闻名。

这一年,他赚了13万,还评上了“年度脱贫之星”,拿到一万元奖金。那天他特意买了肉,炖了锅浓香四溢的汤,看着妻儿吃得津津有味,他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日子,总算开始有了盼头。

可命运哪能一帆风顺?2019年,彭永胜想着把甘蔗扩到20亩,多赚点钱给小儿子治病,没承想遇上了大旱。甘蔗长得慢,市场行情低迷,摆摊也无人问津。到11月,还有9亩甘蔗没收割,近3万根眼看要烂在地里。他和妻子每天凌晨四点就推车出门,在公路边吆喝叫卖,早餐只有一碗泡面充饥,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有人劝他:“洒点保鲜剂存着,慢慢卖。”他却摇头:“咱穷也不坑人,要吃就吃新鲜的,烂在地里也不能坏了名声。”

幸运的是,高投集团的扶贫工作队没有放弃他,帮着在网上吆喝,联系超市和企业来采购。虽然利润微薄,但总算让甘蔗有了归宿。彭永胜说:“那时候就信一句话,只要不放弃,土地总会给咱留条路。”

真正让他的日子“甜”起来的,是2021年。省市农科院的专家团队进驻杨畈村,钻进他的小果园,拿着仪器测土壤、看气候。一个老专家拍着他的肩膀说:“永胜,你这地肥沃,气候也适合种水果,不光能种甘蔗,还能种桃、种梨、种火龙果!”专家们手把手教他——选种要挑抗病虫害的,施肥要用有机肥,剪枝要留够通风的空间,防蚜虫的最佳时机都讲得清清楚楚。彭永胜把专家的话记在小本子上,天天揣在兜里,下地就拿出来看,遇到不懂的,就打专家的电话问,有时候半夜还在请教。

慢慢地,他的果园从几亩扩到几十亩。春天桃花灼灼如云霞,夏日桃李盈枝、火龙果红艳似灯笼,秋天梨香四溢、八月炸果实飘香,冬日里甘蔗挺拔,四季皆景,硕果累累。

2023年的冬天,S356省道旁的甘蔗迎来了丰收。紫黑色的蔗秆笔直挺立,在阳光下泛着油亮光泽,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甜香气。他和妻子在政府修建的“水果驿站”里忙碌着,削皮、称重、打包。蓝盾驾校的车停下,三位女士下车好奇地问:“甘蔗甜不甜?”他麻利地削好递过去:“不甜不要钱。”“咔嚓”一声脆响,糖汁四溅,每人拎走了两根。那天,卖了60多捆;周末一天营业额竟高达八千元。数着厚厚一沓钞票,妻子笑得合不拢嘴:“咱也能过上甜日子了。”

如今的杨畈村早已焕然一新。水泥路通到了每户果园门口,政府建起了四个集销售、展示、观光于一体的水果驿站,“甜蜜杨畈,十里果乡”的招牌熠熠生辉。2024年,杨畈村水果种植面积达1800亩,年产值近3000万元,带动200余户村民增收。不少村民来到果园务工,每天收入近百元,生活渐渐有了奔头。彭永胜从不吝啬分享经验。谁来请教种植技术,他都倾囊相授。

这天傍晚,夕阳熔金,晚风轻拂。彭永胜站在自家桃林深处,身影被斜阳拉得修长。他掏出手机,翻出春天拍摄的桃花照递给身旁技术员看:“明年我想再扩点地,试试种樱桃。让游客春天来看桃花、樱桃花,夏天来摘桃子、采樱桃,四季有景看、有果吃。日子越过越甜。”

风掠过桃林,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大地也在轻轻回应:这片曾贫瘠的土地,正孕育着越来越甘美的希望。

责编:章文静

10

精彩推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