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3 03:02:07 来源:咸宁日报
口述/吴芬 整理/本报记者 朱亚平
掌上咸宁报道
城市的灯火渐次熄灭,深夜的台灯在寂静中投下暖黄色的光晕,我蜷缩在客厅的旧沙发上,指尖抚过《自在独行》略显粗糙的封面,仿佛触摸到某种隐秘的召唤。贾平凹的文字如同一捧粗粝却温热的沙,轻轻擦过结痂的伤口——那些在婚姻里被琐碎日常磨碎的自我认知,正借着书页间流淌的墨香,一点点显影、重塑。
书中那句“独行是一场心灵的隐居”,像一记重锤敲在心头。离婚初期的我,如同被剥了壳的软体动物,整日躲在卧室厚重的窗帘后,拒绝阳光穿透纱帘的温度。直至读到“独行的人,都是内心有一片海的人”,我才恍然惊觉,那些被眼泪泡胀的漫漫长夜,何尝不是重塑自我的珍贵契机?就像海浪一次次冲刷海岸,看似是摧毁,实则是在孕育新的沙滩与礁石。
我开始带着这本书奔赴城市的各个角落。清晨的公园长椅上,我看着金黄的银杏叶在肩头短暂停驻,又被秋风卷着打旋飘落;午后的竹林间,竹叶沙沙的私语与书页翻动声交织,我把婚姻破裂带来的钝痛,化作随身携带笔记本里的短诗。那些文字起初是破碎的呜咽,渐渐变成带着露珠的希望。当我能从容地在嘈杂的咖啡馆里,独自喝完一整杯冷掉的拿铁,才真正明白:孤独不是命运的惩罚,而是生命特意留给灵魂的留白,等待我们用热爱与勇气填满。
一个热闹的周末,朋友邀我去市集。拥挤的人潮裹挟着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我下意识攥紧口袋里的书脊,掌心传来的书角棱角分明,却莫名让人心安。贾平凹笔下“世界是喧闹的,而我是安静的”,此刻像枚生锈的钥匙,精准地拧开了我封闭已久的心窗。我忽然发现,原来在喧嚣中保持内心的宁静,才是真正的强大。
回到家,我在阳台种下两盆绿萝。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爬上叶片,我总会停下手中的动作,静静地看光斑在脉络间跳跃、流转。从前那个总在迎合他人期待的我,开始认真研究食谱,从挑选食材到小火慢炖,给自己熬一锅热气腾腾的莲藕汤。当厨房飘起当归与莲藕交织的香气,我终于懂得:真正的宁静,不是逃离喧嚣的人群,而是在平凡的烟火气中,为自己修一座开满菊花的篱笆小院。
读到“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顾一切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时,泪水毫无征兆地夺眶而出。婚姻里,我为了家庭放弃的插画梦,此刻在书页间轻轻振翅,仿佛沉睡多年的蝴蝶终于苏醒。我颤抖着翻出落灰已久的数位板,在深夜的台灯下,小心翼翼地画下第一幅自画像。画面中的女子眼角有细纹,可眼神里却闪烁着久别的星光——那是对生活重新燃起的热爱与期待。
贾平凹的文字恰似一面粗陶镜,照见生活褶皱里藏着的珍珠。现在的我,会在周末背上行囊,穿梭于城市的美术馆与博物馆。站在青铜器前,指尖似乎能触摸到千年前的温度;会在雨天的午后,窝在柔软的沙发里,听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逐字翻译喜欢的诗歌。曾经束缚我的“离婚女人就该低调隐忍”的陈旧观念,早已被书页间自由的风卷走,消失在时光的长河里。
合上书时,窗外晨光初现。书桌上的绿萝又抽出了嫩绿的新芽,叶脉间滚动的露珠折射出朝阳的光辉。我终于明白,真正的重生,不是遗忘伤痛,而是学会与遗憾和平共处;不是在茫茫人海中盲目寻找归属感,而是在独处的时光里,清晰地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那是生命最本真的节奏。
我愿在独行的路上种满向日葵,让每一片花瓣都向着内心的太阳生长。人生的路还很长,而《自在独行》这本书的余温,将永远作为我灵魂的旅伴,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照亮我前行的方向。
责编:刘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