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2 10:40 来源:咸宁日报
王萍
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刘禹锡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这些耳熟能详的诗文总让人回味无穷。
惬意的诗意生活莫过于“一道水,一座桥,一支橹”,还有桂香常伴。咸宁有河有水有古桥,走在桥上似走回老家的归途。
湖泊辽阔,沟壑溪流纵横,河流千里的咸宁,河水潺潺流过山峦、村落、田野、城郊……千桥之乡千桥流水桂花香。古桥风姿万千,神韵犹存,如珍珠般洒落在幸福之城,宜居之城。河床上横跨各类大小桥梁1260座,淦河之上就有桥梁50余座,平均一公里左右就可以看见一座桥,其中,明、清时期的古廊桥就有8座,有的几经修葺,至今仍在发挥作用。以桥命名的集镇有46个,如汀泗桥、贺胜桥、双溪桥、赵李桥、楠林桥、官埠桥、马桥、高桥,以桥命名的自然村多达80多个。
有明代建造的桃坪桥(廊桥)、高升桥(廊桥)、白沙桥(廊桥)、 刘家桥(廊桥)、泉山口桥、西河桥;有清代建造的白泉桥、大屋徐古石桥(三孔)、小港古石桥(三孔)、蚌壳古石桥(三孔)、万寿桥(廊桥)、背头河二座古石桥(单孔),苏家坊二座古石桥(单孔)、中田畈三座古石桥(单孔)、老屋周古石桥(三孔)、铺崽古石桥(三孔);有民国建造的玉凤桥、 朱家桥;有建国后五、六十年代建造的石城桥、温泉一号桥;有七十年代建造的温泉二号桥、 三号桥;有八十年代建造的双鹤桥、西河二桥;有九十年代建造的温泉四号桥、龙潭大桥;有跨入新世纪建造的京珠高速公路河背大桥。
“中华桂花之乡”咸宁桂花镇,古桥数量在咸安排列第一。有高升廊桥、刘家畈桥、刘家桥、白沙桥(三孔)、万寿桥(三孔)、玉丰桥(五孔)、朱桥(三孔)、桃坪桥、白泉桥、大屋徐古石桥(三孔)、小港古石桥(三孔)、蚌壳古石桥(三孔)、水口桥、胜安桥(三孔)、背头河二座单孔古石桥、苏家家坊二座古石桥(单孔)、中田畈三座古石桥(单孔)、老屋周古石桥(三孔)、铺崽古石桥(三孔)。
境内水系白泉、鸣水泉,白泉河、白沙河、柏墩河在下禾场汇合成咸宁母亲河——淦河,一路欢歌流经城区,汇入斧头湖和西凉湖后,奔腾不息经金口闸注入到滚滚的长江之中。
淦河属长江一级支流,全长76.6公里,拥有白泉河、柏墩河等13条支流,流域面积854平方千米。淦河又称淦水,一条文明美丽之河。碧波穿城过,画廊风光美。滋养着沿河两岸61.49万人口和13.56万亩耕地。
走进淦河,恍如走进世外桃源。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淦河最早记录,可追溯至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以邑有金山而水经焉,故名。”淦水主水源在群山之间,有东西两个源头,都以泉知名。
西源出自咸安区鸡冠山南麓的鸣水泉,部分水自山壁形成瀑布倾泻而下,更多来自山腹深处隐于溶洞的地下河,流出后汇入人工湖鸣水泉水库。
东源为正源,来自大幕山脉南麓咸安区桂花镇山下董与通山县北部黄沙铺镇万家乡门楼村毗邻接壤的三十六人泉。泉水从灌木丛生遮掩的山脚下涌出,生生不息,不舍昼夜,从幽深的崇山峻岭流进高升河,由南向北蜿蜒曲折,环山漫谷,穿涧越野,汇溪纳泉,汇聚于群山中的河港流注南川水库又名金桂湖。犹如大地飞歌流经咸安全境的乡镇村湾,穿过市中心城区。
小河流水碧波荡漾静静流淌,每一段河流因流过的村湾地名不同有着属于自己的地域名称,如“高升河”、“高槎河”、“白沙河”、“白泉河”、“柏墩河”、“铁桥河”、“明星河”、“朱桥河”、“马桥河”、“温泉河”、“龙潭河”、“西河”等。
高升河位于高升村山下董,这里山清水秀,山峦起伏,叠嶂苍翠,风景瑰丽。三十六人泉水日夜汩汩有声,曲径通幽,依村而过。清澈的河水晶莹剔透,波光粼粼。河底铺满了鹅卵石,河上有“高升廊桥”与“山下董廊桥”两座。“高升廊桥”又名“北山寺桥”“跃进桥”,是淦河东源第一座古廊桥,也是连接通山县和咸安区的界桥
2017年 9月3日,从通山来到咸宁南川高升,沿着蜿蜒的河流,听着泉声在山谷轰鸣回荡,看着翻飞的浪花一路欢笑,却没能寻找到传说中的三十六人泉,可谓是“踏破铁鞋无觅处”。
而咸安第一廊桥——“高升廊桥”“得来全不费工夫”的跃入眼前。从上游向下游观望,意外发现不远处董家还有一座凉亭古桥,喜出望外绕路走近,古桥由于最初设计是木质结构,随着时间推移,古廊桥的功能日渐退化,风雨剥蚀的桥身年久失修彻底破损,已是摇摇欲坠。
桥是古代重要的交通枢纽,是隔河相望的村民和川流不息的过往行人客商歇脚消热解乏躲避风雨通往邻县和邻省山区的必经之道,人流往来十分密集,甚至还有挑夫、商贩夜晚露宿于此。
“廊桥”是中国南方特有的桥,咸宁有河流的村湾普遍建有,大多为清初建造,村里大户人家或普通百姓积善德所为。咸宁雨水充沛,建桥的时候,便会在桥上修建一座遮雨的廊亭,亭上雕梁画栋,青瓦盖顶。
山下董廊桥位于咸安区桂花镇高升村三十六人泉下游一公里左右。距今 有 200 年的历史,桥梁为 3 跨 , 桥身为全木结构廊桥,桥面由7根大树和8个大木架为主体,桥面和廊为木板。桥墩三角形青石砌垒。
2018年4月12日下午,咸安遭遇大面积暴雨侵袭,导致多处河流水位上升。董家湾高升河道因为持续降落暴雨,水位明显高于平常。晚上8点左右,湍急的山洪裹挟着碎石泥沙树枝杂草,从上游山里急注而下,水位迅速上涨,仅容行人进出村里通过的唯一通道——百年历史的山下董古廊桥瞬间被冲毁消失。因为留念关注盼望着它能在淦河东源山下董廊桥原址重建。
可能是修复古桥没有原始图纸可以参照,也可能是修建一座不用一根铁钉的整体拱形结构廊桥的确不易。因为必须完全依靠木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上端的纵梁压在横梁上,横梁又压在相对一根纵梁上,上下两根纵梁夹住一根横梁,摩擦力使得横梁不能滑动。因此,在原址重新修桥比新建一座廊桥难度更大,需要对每一块木构件进行重新选择,然后对遗失的部分重新打造,那将是一项非常繁重的任务。
淦河像是一座桥梁博物馆,真实地记录下咸宁的点点滴滴。山下董廊桥对于研究鄂南地区的桥梁建筑工艺和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对于研究我国古老的历史具有一定的价值。2021年在山下董原址新建成一座平整的水泥桥,没有仿古廊桥建造有点遗憾。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桥的命运必定将不断的被改写。愿新桥焕发出勃勃生机,连通造福两岸陪伴廊桥生活了一辈子的村民,给山里人民带来桥乡巨变。摇曳向朝阳,追赶朝晖。余生目之所及,皆是喜欢。
责编:张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