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厌的“药姑山”

2021-11-23 15:53 来源:咸宁日报

原野

通城境内多山,东有“一脚踏三省”之说并因长沙保卫战而扬名的“黄龙山”,中有久存争议的李自成殉难地的“锡山”,北有因秋收起义而闻名的“黄袍山”,西有瑶族文化发祥地的“药姑山”,可谓名山众多,但我独爱药姑山,在通城工作五年,造访次数最多的也是药姑山。

药姑山又名岳姑山,位于通城县境最西端,横跨湘鄂两省,与湖南省的龙窖山实为一体,是通城与临湘两县的界山,只是湖南人称位于湖南的部分为龙窖山,通城人称位于通城的部分为药姑山,整个山系均属瑶族文化发祥地。

初识药姑山,给人一种强烈的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感觉。那是我来通城工作第二年的一个初秋时节,天气晴好,与一行慕名而来的朋友趋车前往探胜,树木掩映中走了半个多小时山路,小车沿路逼近一堵壁立的高山前,以为无路可走了,错愕间却见山门洞开,一条人工凿穿的隧道出现在眼前,入洞即见出口,洞壁间无任何反光或辅助照明设施,浑暗中可见坑坑洼洼的拱洞壁四处滴渗着水,洞身狭窄,仅能容一车通过,地面同样的坎坷不平,这是我走过的最原始的隧道了,应该也是用最原始的工具开凿出来的,不知是瑶族的先民所为还是后来的统治者所为,显而易见的是,若没有隧道,里面将是一个与世隔绝的独立王国,当然,也会是一个相对安全的小世界,这应是瑶族先民选择这里栖居的主要原因。

洞身不过五百米长,转眼间视野便豁然开朗,洞口对着山凹凹口前端,马蹄型的山势顺右铺开,然而仅一洞之隔,两边植被却迥然不同,进洞前是熟识的树木——典型的人工林;出得洞口,却是少见的叫不出名目的原始植被,灌木、乔木互生,枝繁叶茂,密不透风,勿庸置疑,这里曾经是个无人袭扰的世外桃源。继续前行中偶现嵌入坡地的废弃的石屋、石栏、石阶,苔痕斑斑,颓败中宣示着一种文明的过往。车行至山脚下,是一道观,体量不大,似一户人家,供奉也比较简单,因找不着人问,一时不明就里。一条土路从林间探出,远看像半截被遗弃的长丝袜,曲曲歪歪地斜躺着,应该是上山的路。

同伴们有些莫名的兴奋,大约是因很久没走过这般原始的路了。现在无论哪个旅游景点,不是索道便是栈道,最不济的也有水泥路、石板路,像这样原始的土路,在通城境内的诸山中也是绝无仅有。

踏上“丝袜”,人就掩没于林中,空气似乎都是甜的,大家都贪婪地吮吸着。蝉鸣依稀,却少闻鸟啼,已近午时,大概时辰不对吧,但偶尔会听得树枝间有觅食的鸟的窜动。

不过十多分钟的攀爬,明暗交替之间已穿出密林转至环山路上,原来林间小道不过是通向山脚的一条捷径,环山路才是上山的必经之路,但环山路依然是土路,不过略宽一点,也会时不时穿林而过。

近两个钟头的攀绕,不知转过了多少个山头、多少个弯,但一处山头一处景,一处拐弯一重天,总是惊喜不断、雀跃欢呼相随,大家似乎并不觉得累。

在接近山顶的凸出的南坡面,一时天高地阔,远处的群峰像波浪一样一层一层向前推进,像铺开在眼前的一轴巨幅水墨画,邈远空灵,亦真亦幻,若不是两只时远时近遨翔其间的山鹰扰动画面,还真让人莫辨幻真。同伴们乘势而坐,借观景之机缓释不好意思开口的疲累,但无不感叹,此景只应画中有,人间哪得几回见。

山顶是三仙坦,也就是药姑庙,自然与药姑山名称的来历有关,但山上唯一的农户说的地方话完全听不懂,就无从打探传说的玄妙。

这第一次的游揽因无熟人引导,仅囿于观景,但大家无不快慰于药姑山的天然野趣,无不感到身心惬意。

重游药姑山是慕其野樱花之名而来,那是在次年的早春时节,有水利局的老黄陪同,老黄是老通城,熟知通城的山山水水、掌故传说,加上专业知识的加持,讲述就更显权威与真实,沿路上指指点点、如数家珍,到达山脚下,老黄指着道观前小桥边的一棵树干笔直、树冠硕大均匀的大树说,这是一棵树龄百年的菩提树,菩提树生于南方热带地区,中部地区成活的绝无仅有,这棵菩提树能生存于斯且长势健硕实乃奇迹,很难从农林学上讲通,所以大家都愿意相信这是佛与道的缘了。道观名白云观,是座千年古刹,初建于周兴于唐,曾经是通城的道教圣地。山顶还有个神庙叫三仙坦,供奉的是三位仙姑,我们到了再细说。我自然点头会意,只是诧异于这庙前的菩提树,上次居然未引起大家的注意,大概因穿林而来,对绿植已视觉疲劳,注意力反而只集中于另类的道观了。

进山的路有两条,另一条正在开发,老黄说着领着我们走了我上次走过的那条林间小路。

春季的药姑山与初秋时节完全不同,虽然也是晴天,但空气是湿漉漉的,似乎晨雾的水气还未散尽,也难怪,正是万物欣欣向荣焕发生机的时节,需要的正是雨露潮气的滋养,自然界就是神奇,需要收敛时收敛,需要释放的时候释放,整个山体都被潮气浸润着,也不知是潮气浸润了山体还是山体释放了潮气。

新绿已经弥漫开来,点缀其间的不知名的花草开始散发出浓郁的荷尔蒙的味道,鸟儿似乎也兴奋起来,呼朋唤友,啁啾一片。行至半山腰,似有霞光显现,老黄提示,野樱林快到了。我不禁嘀咕:上次经过这里并未见什么樱桃林啊。然而拐过一弯道,道边和上下坡面上像铺了一层彩霞,秋季所见的那些虬劲的不知名的權木现在幻化成成片的野樱林呈现在眼前,同行的年轻人禁不住欢呼起来,手机、相机一起上阵,哪顾顺光逆光,东瞄西拍乱作一团,老黄介绍,这一片野樱林足足有一百多亩,其间还生长着有植物活化石之称的红豆杉,药姑山植物门类齐全,尤以药材著称,每个海拔高度都生长着不同种类的药材,有天然药库之美誉,药神李时珍就到过这里采过药,现在的药姑山被列为湖北省中医药学院的实习基地,每年不同的季节都有老师带着学生来山里采药、识药。药姑山之所以叫药姑山,与其盛产药材也有一定关联。

拍够了樱花,留够了影,山顶还是要上的,那里还有留着悬念的三仙坦的故事等待解读,但同行的年轻人已经等不及了,催着老黄讲三仙坦的故事,讲药姑山名称的来历。老黄拗不过,只好边走边讲:相传,早在唐代,这里生活着瑶寨三姐妹,她们为人极其善良,凭祖上瑶医一技之长,常在这山里采药治病救人,药姑山周边四县(即通城、临湘、崇阳、蒲圻)村民常被流行病“打摆子”(疟疾)困扰,特别是农历七月份,因病致死的人数极多,因此有“七月半和尚师傅打乱窜”之说。三瑶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遍山采药,反复配方,并亲口尝试其药效药性,终于配出一副特效药方,挨家挨户奉送却不收分文,从此药姑山周边村民免受疟疾侵扰。三姐妹的善行感动上天,王母娘娘有心引渡,遂命七姐扔下三个蒲团,让三姐妹平日打座,在蒲团念经,忽一日她们打座时,蒲团不觉冉冉升天,将三姐妹送至南天门,然后三蒲团落地化作三块巨石,后人称其为三仙毯(坦),因山腰有“洗澡坛、玉龙潭、盐罐坛”,后又称“三仙坛”至今。三瑶姑来到瑶池,王母降下佛旨,封三姐妹为司药女神,掌管人间百草,从此天上多了药姑三仙。

山民们感念三位仙姑的救助之恩,就在山顶上以落地巨石为基,自发筹资修建石屋瑶址一座供奉她们,名曰“三仙坦”。这是与其它寺庙道观完全不同的供奉,是山民最真切、最朴素的表达,三位仙姑就是山民心目中的神啊。至今,这里仍是香火不断的,周边不少村民逢年过节、或遇什么重大变故或有什么心结,都会来这里烧一柱香,求助仙姑保佑。老黄指着一个背着包袱独自上山的中年妇人,很肯定地说,这个就是上山烧香的,多半是求子,三仙姑在当地已经很大程度上被奉成送子娘娘了,很灵的。

这个故事听来有点类似妈祖的传说,是黎民百姓自造的神,只是影响没那么大而已,受制于山区闭塞的原故吧。

药姑山原名岳姑山又名龙窖山,因为三位仙姑采药修道的故事,又因盛产药材,大家就改叫它为药姑山了,老黄继续解说着山名的来历。其实,这时候即便不加解说,大家也都会意到缘由了。

于三仙坦虔诚地上过香,大家都还沉浸在故事的唯美里,老黄开始强烈推荐,下山一定要去“内冲”村看看,那里出土了最能证明此山为瑶族文化发祥地的圣物,至于是什么,老黄故意卖了个关子:是我们都熟识的动物,看了就知道了。

内冲村于2012年被列为湖北省唯一一个国家级瑶族特色保护自然行政村,拥有“中国传统村落”、“湖北省瑶文化之乡”、“湖北省拍打舞艺术之乡”诸多桂冠,还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黄的解说洋溢着骄傲。

位于药姑山山脚东南部的名唤“内冲”的自然村落,简约而古朴,加之遗留于山傍的数处石屋、石栏遗迹,更是平添了一些隔世的况味。

文物收藏于村委会一栋专门的村舍,主要是一些石缸、石磨、石碾、石凳等各样石器,传说瑶族先民擅开凿,日常生活用具多以石头为原料凿就,房屋、牛栏也是用石料垒成,在其它地方很少见到的石缸,这里极为普遍。老黄补充道:石文化是瑶族文化的一显著特征,此处无法展示的还有内冲村周边遗存的多处石庙、石桥、石墓等构筑遗址,经考证是一处大型的瑶族先民聚居的聚落遗址,结合文献推测,应是自两晋至明代瑶人及其先祖的聚居地,即瑶族早期的千家峒。

至于圣物,是一尊石神台,用青石雕成,长80公分、宽30公分,神台脚高30公分,重量120公斤。四脚为虎爪图案,神台边沿是狗头图腾,经专家鉴定是瑶族先民用于祭拜盘王和其他祭祀活动的石神器,也是目前全国首例且唯一发掘出的瑶族的图腾与祭祀神器,文物价值十分珍贵,据说湖南的瑶文化民间组织要出几百万收购,内冲村委会未予理会。

印证瑶族图腾文化的还有房屋建筑,据说瑶族民居的飞檐过去都是装饰成的狗头,只是文革期间被破坏殆尽,目前幸存的一处倒成了传奇,原来这户人家的前辈很是朴实也很是执著,为了保住飞檐上的狗头图腾,他们将狗头整个用泥巴封砌,以至于完全改变了外形,狗头因此得以保全,时隔几十年,先辈已去,子孙们也记不得有此一举,但经不住岁月的洗刷,封砌的泥巴终于在日头和雨水的经年浸蚀下剥落,狗头终于露出原型,向世人昭示真相,瑶族文化的发掘也因此多了一有力例证。老黄说着便带我们去看这一户人家的飞檐。我由此想到:历史的真实总是那么的扑朔迷离,大至一个种族的消亡、文明的消失,小至一个历史事件、一宗公案,若其间没有意外因素导致的偶然事件的佐证,后来人实际上很难还原历史的真相。但往往无独有偶,完美的阴谋难免有缺失,周全的圈套也总是挂一漏万,记得有这么一桩公案,某一少数民族部落被另一部落下毒,全族遇难,唯有一患痢疾之人因当时不在场而幸免于难,成了事件唯一的见证人,漏网之鱼成了历史真实的最有力的证明人。但也不知有多少没出现偶然事件、没有例外备份的历史会永远冤没于历史的尘埃中,后人再合理的猜想与挖掘都可能背离真相。封砌而终于暴露的图腾带给人多么沉重的思考,同时也让人认识到这种保护、这种备份对于还原历史的重要性与价值。想到此,我不由得对这户人家故去的老者生发由衷的敬意,这可不是一般的瑶民,这是一位智者,一位洞穿了历史的智者,一位忠于信仰预见未来且信心满满的智者,都说民间有高人,不啻指艺人,当包括此类智者。

三游药姑山又值一个樱花盛开的春季,几个同学也是慕野樱花之名相约前来,但这回恰逢烟雨迷蒙,我不免流露些许憾意,但当地人却迷恋于这种状态,说这才是人间仙境,才是药姑山春天应有的景况,同学们也应和着,我一面释怀地揣度着当地人的仙姑情怀,一面自信满满充当起导游。

雨如游丝,整个山体都被雨雾笼罩着,游移而缥缈,花花绿绿的游人配着花花绿绿的雨伞点缀其间,颇显浪漫、别有情趣。遥想唐代春天的药姑山,也是烟雨笼罩,三位瑶族姐妹头戴斗笠,身背竹篓,荷锄隐掩于旷缈的大山之间采药的情形,正如仙女下凡,人间天上并无分别,这该是镌刻于当地山民心目中的一幅唯美图景,一种不曾忘却的情结吧,山民们执着地喜欢着下着细雨的春天当是一种另类的缅怀、一种精神的寄托。

同学们有备而来,都裹上了一次性雨衣,这样行动起来比起打伞更为方便,土路夹杂着石子,底子很实,湿而不滑,上山丝毫不受影响。各色花儿收敛了热烈与奔放,一副欲语还羞的神态,蜂和蝶都隐身了,鸟却不惧小雨,依然此起彼落地有呼有应。野樱林在朦胧中胭染开来,像刚画上的水墨画,近了看,成簇成簇的花儿已多半盛开,樱花带雨,说不尽的的妩媚骄羞,少数未开的花苞,鼓鼓囊囊的,有一种膨胀的力量,格外显精神。同学们分散开来,做出或抚枝轻嗅、或人面樱花相映红、或回眸一笑各种姿态与樱花留影,为了美,雨衣也扔草丛间了,好在只是毛毛细雨,短时间内湿不透衣裳。看着同学们兴致盎然,我也天马行空地发挥着导游的职责,在贩卖当下美景的同时,我还附带兜售了药姑山的夏、秋、冬三季美景:夏天的药姑山更美,盛夏时节,山上浓荫密裹,远离酷暑,是别样安稳的人间,若有兴致带上帐篷露宿山顶,可见银汉如街市般灿烂,珍珠大的星星悬挂头顶,伸手可摘,你尽可放飞想像,遨游于天际,收获不一样的浪漫与心灵荡涤;秋季的药姑山五彩斑斓,野果飘香,这是动物的天堂,也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探寻于山岭丘壑间,除了美景,还总会收获意外的惊喜,比如一群散漫的野鸡、一只受惊扰的貉;冬天的药姑山,整个一童话世界,也是专属于仙姑的世界,宁静而祥和,这时候若有三五个好奇探险的红衣少女攀援其间,定会给人以仙姑转世的错觉与惊艳。

其实,所侃这些都不是我亲眼所见,是几次游历中听人讲的,但我完全信服,这是药姑山的天然与灵性在不同季节的必然呈现。

离开通城数年,因公务繁忙,再未得闲游历药姑山,但通城的领导、朋友总是时不时地邀约着、推介着药姑山内敛式发展的新气象,看着曾经由我们憧憬的以瑶族药文化为主线的开发思路居然一一实现并发扬光大了,内冲瑶族村已挤身国家3A级景区并列入创建国家级4A景区的名单了,真按奈不住内心的欣喜,真想亲临其境去好好感受一下药姑山的变化。

我盘算着,什么时间带上帐篷,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必走远,只去药姑山,去深度体验一把药姑山春夏秋冬不一样的美。

责编:张欢

10

精彩推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