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4 16:45 来源:咸宁日报
全媒体记者 王恬
掌上咸宁报道
采访时间:11月22日
采访地点:咸宁实验外国语学校
悦读分享人:梁媛
前段时间我在课堂上问了孩子们一个问题“你心目中最厉害的英雄是谁?”
小手刷得如林子般竖了起来,“奥特曼”“钢铁侠”“蜘蛛侠”“哈利波特”……再问到孩子们这些英雄怎么个厉害法?大家更是七嘴八舌,嫌一张嘴不够用。
然后我故作神秘地卖弄了一番“我这儿有个英雄,可以把你们这些英雄全部秒杀。”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孩子们好奇地期待着答案。“孙悟空!”我得意地说。
还记得小时候我的第一个笔盒上面画的就是孙悟空大战哪吒三太子,哪吒三头六臂的形象,至今还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
十岁生日时,我得到的礼物便是《西游记》的连环画。因为每年暑假都在看《西游记》的电视连续剧,我拿到连环画后更是爱不释手了。生动的图片加上文字带来的无穷想象,声觉比看电视剧更过瘾。
那段时间,我一会儿折服于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和他的机智勇敢,一会儿又被猪八戒的贪吃好色逗得直乐,还有沙和尚的憨厚耿直,老实巴交,让人觉得挑担这个活儿给他干再合适不过。
那么多故事里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三打白骨精时孙悟空被唐僧赶走那段,简直恨得人牙痒痒,恨不能钻进书中告诉唐僧真相,替美猴王洗刷冤屈。
《西游记》的大部头原著家里一直没有,读大学的时候才有机会翻上一翻。读了一段才发现原来原著里的人物性格与电视剧和连环画中还是有很大出入的:孙悟空没有电视剧里那么帅——身长不超过一米四,罗圈腿,拳头只有核桃大;猪八戒更接地气—— 一点私房钱碎银子藏到猪耳朵里攒着,背后说孙悟空坏话的小心眼的劲儿让人看了更可气可笑;唐僧则让人觉得更加自私懦弱,十足一个凡夫俗子。
或许是妖魔鬼怪对十八九岁的年龄实在缺乏吸引力,读了大半我便把《西游记》扔到了一旁,抱起《红楼梦》细细品味起来。
再读《西游记》原著便是工作十几年以后了,带一届五年级的孩子。教材改版后,新的部编版教材大力提倡阅读,尤其是整本书的阅读。考虑到五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一定的读长篇小说的基础,是不是可以试试啃一下这大部头的名著了呢?《西游记》自然成了首选。毕竟是半白话文的长篇巨著,孩子们读起来有难度,于是我又拿起这本原著陪孩子们一起读起来。我每周安排三四个章回,每周抽一个早读时间把本周读过的章节选一到两个点和孩子们聊一聊。
看了几周之后,我发现孩子们关注得比较多的主要是故事情节,其实原著中经常会出现精彩的环境或外貌描写,都用楷书字体另标出来,但由于跟情节关系不大,很多孩子看的时候就把他忽略掉了。
于是,我便以第16回《观音院僧谋宝贝 黑风山怪窃袈裟》描写寺庙大火的情景跟孩子们聊了聊《西游记》当中的场面描写。
这一聊不得了,孩子们发现,简单的一场大火,《西游记》的作者简直像变魔术一般变出了千万种姿态:那火一会儿像“灼灼金蛇”,一会儿像“威威血马”,一会儿又似老祖开炉,再加上“乒乒乓乓”“泼泼喇喇”的各种声音,甚至还引用了赤壁大战、火烧阿房的典故。
我们越聊越开心,越看越激动,顿时孩子们对作者佩服得五体投地。最后我再“临门一脚”, “瞧,这就是看名著的好处,让你觉得仿佛拜了个武林高手当师傅,一般的书可没有这么高深的功力哟!”
孩子们顿时对读《西游记》又提高了三分热度。并且在后面的阅读中更加关注除主要情节之外的其他描写,甚至有部分同学在自己的写作中也学习使用《西游记》当中的描写手法。
其实,读《西游记》原著时有少数家长还是提出了质疑的,说小学读原著是不是太早了点。我觉得对于这种半白话的名著小说高年级可以试着接触一下,对于能力不同的孩子可以不做统一要求。
《西游记》的故事情节适合小学生阅读,在读的过程中让孩子们把原著和之前接触的动画、影视作品进行一个对比会让他们对人物形象的认识,评价角度的多样化等有更多元化的赏析,有助于小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和矫正。
责编:刘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