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符”与春联

2023-01-18 16:23 来源:咸宁日报

杨华

之前,我拿到了咸宁市书法家丁敬文送我的一副春联:“无边春色百花艳,有庆年头万木春。”

忽而想弄明白春联的前世今生,便上网查透——

春联的前身本是两块桃木,早在周朝,先人在大门两侧悬挂长方形桃木。桃木长六寸,宽三寸,板上写着降鬼大神“神荼”与“郁垒”。又唤“桃符”或“门帖”。神荼、郁垒是传说中的两兄弟,住在度朔山上。兄弟据门而守,凡遇凶雄恶鬼,便以苇索捆绑了拿去喂虎。民间传说度朔山上的桃木颜色红润,可以辟邪,百鬼畏惧,所以将桃木挂在门上以保护家宅不被邪魔所侵,这便是桃符。

到了五代,后蜀国君孟昶,让学士辛寅逊在桃符刻上自撰对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是为最早的春联。此后,许多文人雅士纷纷效仿,将在桃符上题写对联视为雅事。

随着历史的演变,桃符的内容和性质发生了变化,由降鬼驱魔的神灵变成了吉祥的文字,代代相传。具代表性的宋代王安石的对联:“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联的名称又是怎样出现的呢?明朝皇帝朱元璋喜观赏笑乐,好贴桃符,就御旨家家户户贴上红纸条裁成的对联迎接春节。红纸比桃木轻盈方便,春联因此沿袭。随着春联字数的增加,加上横批,将其张贴在门框周边最合适不过了。一副春联,透露了门户人家的美好祈祷。也有人将春联贴到了窗户上,甚至家禽圈窝边。每到春节,家家贴春联,红红火火,过年的气氛愈来愈浓厚了。

“鬼画桃符”一词,由古人在桃木书写类似狂草的对联,贴大门驱邪避鬼,演变成现在讥笑书画潦草拙劣之意。

而书法,是中国五千年优秀文化传统,它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书写春联,是一种特别的书法,在红彤彤的纸上笔走龙蛇,书出的是喜庆的味道,更透露着一种年味。两者相得益彰,把中国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今贴春联还贴菱形“福”字,寓意幸福吉祥。

历经千年文明的进化,已有不少传统民俗悄然消失,甚至团年饭也到酒店去订。而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却有了很大的提高,写春联贴春联依然兴隆,实属不易。晚上伏案,想起丁敬文先生赠我的笔直遒劲的春联,一些陈年旧事在眼前晃荡,关于春联之于桃符,关于弘扬传统文化,我不禁莞尔深思。

责编:张敏

10

精彩推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