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之歌

2023-03-08 10:33 来源:咸宁日报

陈天生

如果你到赤壁,在领略了大江东去的磅礴与无奈,参悟了赤壁大战的谋略与玄机之后,应该转身向南,去感受竹海的万千风光。

仲春时节,雨后初晴。我们驱车从官塘驿镇进山去观竹。但见两旁千千万万根青翠的楠竹亭亭玉立,密密匝匝,铺天盖地而来。竹林里,毛茸茸的竹笋探头探脑的冒出地面,它们像一柄柄锐利的锷锋,刺破泥土沙石,刺破残枝败叶,昂然向上,直指蓝天。山腰间,偶见一株或数株粉红色的野桃花突出竹梢,在万绿丛中显得格外夺目。它们像一面面鲜艳的红旗,指引着列列竹阵,在春风中翻舞前涌,向万物万有展示竹的风姿、竹的神韵、竹的壮美。

车行10多公里后,突然向右,颠颠簸簸,盘盘旋旋。终于登上了久已向往的道教胜地葛仙山。据记载,这里是道家重要人物葛洪炼丹、修道、升天的地方。举目四望,俯瞰众山,但见漫山遍野都是盛开的野樱花。据当地人介绍,这里的野樱花有好几万亩,绵延10多公里。远远望去,落英缤纷,灿若云锦。这里是花的世界,花的海洋!花海间,是若隐若现的赏花者和隐约可闻的欢声笑语。是的,谁能不为这山野的大美而震撼呢!葛仙寺对面的主峰上,是一个硕大的山洞,洞前有一小口泉井,暴雨不涨、大旱不浅,取之不竭,谁能解释其中的奥妙?山下,是面积达100多平方公里的陆水湖,八百多个覆满茂林修竹的岛屿像粒粒绿宝石,散落在万顷碧波之间。花海周围,仍是枝叶相拥、根鞭相交、绵绵不绝、莽莽沧沧的竹海。难怪踏遍名山大川的葛洪要选在此地修道成仙。这蓝天、碧水、幽洞、神泉、花海、竹海等共同构成的自然美,不正是道家追寻的洞天福地,瑶池仙景吗!

当地老人说,葛洪爱这里的山山水水,更爱这里的竹。其实,岂止是葛洪,千百年来,泱泱中华,有几人不爱竹呢。苏东坡的“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的名言,不仅是古往今来人们爱竹情结的高度概括和精辟阐发,而且,赋予了竹的人生哲理和文化意义。

可是,我们懂竹吗?是不是身在竹中不知竹呢?

中国是竹的故乡,是世界上竹类品种最多的国家,有30多个属,300多个种,而且分布广泛。东至台湾,南至南海,西到西藏纳宗以南地区,北到黄河流域,历史上均曾为竹类分布区。《山海经》中,言“多竹”竟有21次之多,足见上古人对竹的普遍重视和广泛应用。据考证,距今一万年前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的人类就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竹类了。从殷代起,政府就开始设专官管理竹业。随着人们对竹类资源的认知和开发利用,竹的“人化”和“文化化”程度就越来越高。

人们常把“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把“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可见,竹在万千植物中的崇高地位。其实,松也好,花也罢,其实用价值和文化价值,都远不如竹。竹,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层面。

饮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第一需求。鲜嫩可口的竹笋,理所当然的成了人们精心筛选的美味佳肴。《诗经·大雅·韩奕》描绘显父为韩侯饯行的佳肴是“维笋及蒲”(新鲜竹笋及蒲芽)。可见,早在西周时,食笋之风已盛行。《尔雅》更是明白无误地指出:“笋,竹萌也,可以为菜肴。”中国的历代文人,无不对笋独钟其爱。他们不仅嗜笋如命。“有笋不思肉”。而且留下了大量的咏笋诗文,发明了许多烹饪竹笋的方法,给笋取了诸如“玉兰春笋”、“玉兔入竹林”、“蝴蝶冬笋”等等文采斐然的美名,令人读之赏心悦目,神思飞越,胃口大开。

现代医学证明,竹笋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磷、铁、钙及多糖类成份,有益于人体健康,被誉为“素食第一品”。竹笋的这种特点和功效,历来被认为以笋为食是美好恬淡的,尤为士大夫阶层所喜爱。崇尚素食的僧侣阶层,对竹笋更是情有独钟,视竹笋与茶为不可缺少的食物。宋代一位僧人写诗道:“山中人事违,天眼中修定。我本无根株,只将笋为命。”第一部竹笋专著《笋谱》就出自僧人之手,是佛教徒喜食竹笋的有力佐证。道家讲究养生延寿,对饮食十分考究,视竹笋为延年益寿的佳品,因而备受青睐。《云笈七签》认为:“吸日月之精华者,欲得常食竹笋。竹笋者,日华之胎也。”道家的这一认识,对现代人不无启迪。竹笋多为野生,而且植根土壤深处,生命力旺盛,多食无疑有益。人们爱食竹笋还跟竹笋的药用功效有关。《本草纲目》载:竹笋“消渴,利水道,益气,可久食。利膈下气,化热消痰爽胃。”苦竹笋,“消渴,明目,解酒毒,除热气,健人。理心烦闷,益气力,利水道,下气化痰,理风热脚气,治出汗中风失音。”堇竹笋,“主治消渴风热、益气力、消腹胀。”淡竹笋,“味甘性寒,主治消痰、除热狂壮热、头痛头风及妊妇头旋颠仆,亦可治惊悸温疫迷闷和小儿惊痫天吊。”冬笋,“小儿豆疹不出,煮粥食之,解毒,有发生之义。”桃竹笋,“六畜疮中蛆,捣碎纳之,蛆尽出。”酸笋,“作汤食,止渴解酲,利膈。”中国人讲究“医食同源”、“药膳同功”。医圣的著述,既是他一生行医的心血和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生活实践的经验总结,对倡导人们爱竹爱笋之风大有裨益。

在竹乡,有一种美丽的传说,“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其实,这个传说史有明载。《太平广记》中就有竹米助人度饥荒的故事。唐代诗人张九龄亦有诗云“清切紫庭垂,葳蕤防露枝。色无玄月变,声有惠风吹。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凤凰佳可食,一去一来仪。”竹实就是竹米。竹,非草非木,因其花“结实如麦”,所以归属禾本科。竹实富含淀粉,味香可口。晋代戴凯之《竹谱》记载,“竹六十年一易根,易根辄结实而枯死,其实落土复生。”因竹六十年开花结果一次,竹米更是稀罕难求。郑板桥在《竹》一诗中则从人格伦理的角度阐述了竹不开花的意旨:“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这是何等高清淡泊。它启示我们,只要自己怀瑾握瑜,保持内心的冰清玉洁,就会远离污浊的世风,诱惑的毒雨。

记得12岁那年的除夕,我跟随大人进山捡了一担竹桠,挑到土产公司卖了三毛二分钱。这是我第一次“赚钱”。那时家穷,买不起胶鞋,只得把竹筒一劈两半,打上孔,系上草绳,权当竹鞋,踏雪上学,这是我第一次学会开发利用竹资源。在以后的人生历程中,渐渐地更加喜爱竹,关注竹的利用与竹文化。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当记者的时候,专程到赤壁采访过竹产业,发表《竹海情》一文。以后从商,从商业的视角看竹,使我对竹的认识又有了新的跃升。竹的力学强度大,弹性好,耐磨损,是一种优质天然材料。而且,竹类根系发达,繁殖快,成材时间短,适应性强,分布面广,是一种可再生的丰富资源。因此,开发利用竹资源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内容。从生活用品到生产工具,从交通工具到房屋建筑,从文化用品到宗教器物,从文学艺术到人格伦理。总之,从物质领域到精神领域,竹,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竹色四时常绿,清淡雅素,傲雪凌霜,竹干修长笔直,空心有节,坚韧不曲,竹影婆娑,摇曳多姿。竹的这些表象与特质,既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又符合传统的伦理道德。因而,是人们反复歌咏寄情寓志的对象。历代赞竹、咏竹、绘竹的作品可谓汗牛充栋。工匠们悉心编织、雕刻的竹制品,亦是巧夺天工,美不胜收。它们共同构成了与茶文化、酒文化比肩的中国竹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如果说中国文化是浩瀚的大海,那么,竹文化就是一枚闪亮的贝壳。

竹“以其幽芳逸致,偏能涤人之秽肠而澄莹其神骨。”(黄凤池《梅竹兰菊四谱·小引》)竹林的和谐宁静,素朴清幽,与世俗的喧嚣、官场的倾轧、商场的营奔,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历代名士喜竹林之游,或作“竹中高士”,伴竹而居。“竹林七贤”、陶渊明等,就是典型的代表。

古人常怀脱俗绝尘之念,喜竹林的自然之趣,“闻说静中偏爱竹”。那么,生活在由钢筋水泥垒成的“鸽笼”中的现代人,就更加追慕青翠静谧畅神怡目的竹林之欢。这塞途的行人,满山的笑声,不就是对今人归真返璞的诠释么。

穿过蜂飞蝶舞的野樱花,我们进入被联合国命名的“星星竹海”。登高极目,绿色的山峦,蜿蜒起伏,犹如洪波巨浪,浩浩荡荡,直奔天际。停车竹下,移步踏青,听溪水春歌,闻雏鸟试唱,看竹间疏影,观野花初蕊,兰花的幽香若有若无,撩人心绪。这天籁之声,翠绿之色,静幽之境,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公路两旁,堆满了刚刚砍下的竹,等待竹商们将其运至五湖四海。离开了大山,离开了竹海,竹们的命运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人类的慧心巧手,原本青绿的生命会魔幻般地化作亿万身,或精巧、或拙朴、或高雅、或低俗、或成为雅士赏玩的嘉品、或成为路人踩踏的跳板、或为金枝玉叶纤指中的一把折扇、或为酒囊饭袋唇齿间的一根牙签……然而,不管它们变成什么,最终都同归为一个“钱”字,只有价值高低之分,而无本质差异之别。对于这种归宿,素以高雅脱俗而傲然万物的竹来说,是欣喜?还是悲愤?也许,它们乐于为人类奉献?不然,它们何以年复一年,生生不息。

令人遗憾的是,作为竹海的主人们,明明知道他们珍爱呵护的竹,一走出大山,稍作加工,就会身价百倍,但他们仍然年复一年,以极低的价格卖出原竹。是他们对自己珍爱的竹不忍心加以斧凿剥皮削肉的悲慈?还是安贫乐道坚守清静的超脱?或是懒于思索,畏于市场的小农思想作祟?也许都是。

其实,山民们不必过于漠视或仇视钱。“钱”,本来是古代的一种农具,即用以除草的铁铲,后来仿其形而成货币,名之为“泉”。意指其如同泉水之周行流布,寄望其如泉水之润泽众生。然而,原来无知无觉甚至无辜的钱,一旦与权力和私欲结合,即成为通神之宝,或沦为万恶之源。以至芸芸众生一方面拼命劳作而获取此君,维持生存,一方面鞭笞钱的污浊与罪过。而朴实的山民,利用自己的智慧与技艺,使属于自己的竹资源合理升值,是钱的本义,泉的初衷。

赤壁市政府的领导告诉笔者,前国家林业部部长的女儿徐德伟,独具慧眼,看中了竹海的壮美与竹的质地,在这里投入巨资,发展竹产业和竹文化。北京天池集团也准备投入12亿元,利用纳米技术在这里建设无污染的造纸企业。市旅游局在规划观赏竹的旅游线路,市林业局准备建中国竹文化博物园。啊,赤壁竹海,人们不再只是赞美你,吟咏你,描绘你,而是正向你注入文化的灵魂,科技的汁液,将使你变得更加壮美,更加充满生命的张力,让你与市场经济的大海相融,随着人类文明进步的脉搏律动,永远碧波荡漾,永远妙趣无穷。

赤壁,山水绝嘉之地,人文荟萃之城。仅一部《三国演义》,一片宁静的竹海,就足以使你傲视群雄,显耀于万城之上,留芳于千秋之史!

陈天生,湖北赤壁人,武汉大学经济系毕业,1984年,《中国青年报》的长篇报告文学《陈天生效应》引起全国轰动, 被中央领导人誉为"腾飞时代的改革先行者",名字和事迹被载入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皇家版。


责编:丁婉莹

10

精彩推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