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4 16:40 来源:掌上咸宁
吕鑫
2019年大学毕业后,我通过公务员考试,成为一名基层公务员。兜兜转转5年,经历过疫情防控、农业农村、组织人事等工作,最记忆犹新的还是驻村工作。那是在黄荆塘村驻村的日子,我包联四组,目睹过走访慰问送去温暖时,困难群众眼含感激的泪水;也曾见过帮扶后,困难群众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更体会过驻村工作连轴转的忙碌苦,品尝过被群众认可的暖心甜。我把青春和汗水献给了这片土地,将身体和灵魂融入了乡村生活,懂得了驻村不仅要“用心”更须“用行”。
用“心”驻村,星光不负赶路人
夜深了,黄荆塘村四组的群众大会刚刚开完,我整理完笔记,与村组干部商量完一些细节,分别时已是凌晨,迎着星光回家的光景,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
回想第一次进村入户的场景,那是到群众张仕诚家,我们第一次上门时,他扛着锄头说要出去干活,没时间。第二次选了个下雨天没有农活的日子再次上门,他说他要去做客。第三次选了晚饭后上门,他的态度终于有所变化,上下打量了我们一眼,打开了门,说那就进来坐坐吧。
入户了解他基本家庭情况的过程中,询问他家里有没有什么困难,他摆摆手说没有呗,不需要帮忙,好得很。这个时候我们注意到,他家的饭桌上放了很多药瓶。于是就询问药是谁的,告诉他现在慢性病买药有什么政策,诚恳地询问他有没有什么是我们可以去帮他争取的。他终于开始袒露心扉说“自己妻子李芬做过甲状腺手术,且有三高,常年吃药,希望得到政策支持。”我们了解了有关患病情况之后,当场就跟医保中心主任打了电话,得知他家属的情况可以享受相关优惠政策。于是和他约定好第二天一早就陪他去办理。他看到我们这么用心为群众服务,当场十分感动,一直说谢谢。
这时候,他也终于打开了话匣子,把心里认为村湾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一些人情八卦、下一步应该重点建设发展的方向等一股脑都说了出来,那一天一直聊了几个小时,杯子里的茶水续了又续,畅聊到了半夜。那时,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
星光不负赶路人,正是通过无数个夜晚的入户走访,与群众以心换心,我才顺利的了解了村湾的基本情况、群众诉求,真正走进了村民的生活。
用“行”助村,群策群力是根本
我们在跟群众拉家常,商讨利用山林资源发展集体经济的过程中,不少群众都说出了山林所得分配不公的历史遗留问题。于是我们多次召集理事会和村干部会讨论,大家先后提出了几个方案。第一个方案是按照户籍人口分配。村民张大祥立即提出,脱贫户刘昭付家庭条件比较差,至今还没有结婚,这个方案对他们不公平,应该要尽量照顾他们一点。第二个方案是按照户数平均分配,村民张建华又提出,张俊家目前还没有分户,这样分配对他们家不公平。大家逐个梳理四组各家各户的家庭情况,这家只有女儿,那要给他们家多照顾一点,那家的儿子离了婚、独自抚养着两个孩子,那要向他们多倾斜一点。大家既讲公平、更讲人情,都在竭尽全力保障好每一位在家群众的利益,最终形成了三个三分之一的总体分配方案。
四组通过6年时间,按照伐一片交一片的原则,逐步将山林收归集体所有,用于发展种植业,所得收益由合作社向组集体进行分红,组集体则按照三个三分之一的原则进行分配,即将全组山林权益平均分成3等份,1份按照户数进行分配,1份按照户籍人数进行分配,1份按照田亩数进行分配,兼顾了多重因素影响下的不均问题,得到群众的普遍赞同。
这件事让我懂得了,做好农村工作既不能“拍脑门”决策,也不能少数人开个会就把事议定,一定要坚持群众群策群力。正是我们发动群众参与,有了群众共谋共评,才趟出了这条解决困扰四组几十年山林纠纷的路。
用“行”助村,同甘共苦方得真
村湾产业发展之初,我们发动四组42户群众筹资35万元,组建黄荆塘村四组农民专业种植合作社,并由其控股,栽种了60亩梨树、30亩桃树,套种了60亩西瓜和10亩南瓜。有效解决了劳动力不足、土地撂荒、农业效益不高、抗风险能力较弱等问题,积极推进适度规模的集体经营,群众通过“资金入股+投工投劳”方式,既改变组民收入单一、集体收入少的状况,也推动群众形成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利益体。
然而,发展路上有风有雨是常态,四组的产业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精心耕作的60亩西瓜地,临近丰收之时刚好碰上了暴雨灾害,面临大面积毁坏的风险。于是我们和村组干部、合作社连夜一个个的打电话通知村民,准备雨衣雨鞋、运输车等物资。第二天一早四组所有群众齐心协力冒着大雨上山采摘、抢收,最后,成功收起来8万余斤的西瓜,并销售一空,销售额达87200余元。看着村民年底分红的喜悦笑脸,驻村的疲惫在这一刻一扫而空,只剩下暖暖的幸福留在心间。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只要路走对了,就不怕遥远。如今,黄荆塘村四组路宽了,灯亮了,景美了,产业丰收了,钱包鼓了,群众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但我的驻村之路还未结束,我将陪着四组、陪着42户192名村民一同不忘来时路,行稳脚下路,展望未来路,走出乡村振兴的共富路。
责编:周萱 张克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