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印之泉:农家少年的清华逐梦之旅

2025-05-19 09:09 来源:掌上咸宁

袁玉开

生命,于黑暗中孕育,诞生之际迎来光明,光成为生命之灯;而后有水,水乃生命之源。这水,恰似梦想的源泉,在岁月长河中静静流淌,滋养着希望,孕育着奇迹。

2006年初夏,徐家庆诞生在富水河畔那如诗如画的慈口乡石印村洲头湾。这个宁静的小山村,宛如一颗隐匿于尘世的明珠,散发着质朴而迷人的气息。徐家庆便在这户普通农家里呱呱坠地,开启了他充满未知与可能的人生旅程。

2025年初夏,我与文联师友一同踏入徐家庆的家。那座位于老屋口的房子,陈旧且不大,在岁月的洗礼下略显沧桑。彼时,我们见到了家庆的叔叔徐德闲和叔爷爷徐立山。谁能想到,这座看似平凡无奇的老房子,竟孕育出了一个令库区为之沸腾的梦想。

2023年高考放榜之日,喜讯如春风般迅速传遍库区的每一个角落:“家庆考上清华了!”“家庆考上清华了!”这一声声欢呼,仿佛具有神奇的魔力,唤醒了沉睡在山林间的精灵。瞧,那泉水从树的褶皱里缓缓渗出,在青苔覆盖的石槽中悄然汇聚,形成一面澄澈的明镜,倒映着垂下的丝瓜花,如梦如幻。这汪被村民亲切唤作“文脉泉”的活水,宛如一位默默守护的长者,曾滋养过四代耕读传家的徐家人,如今又以无尽的温柔与力量,托举起一个农家少年的清华梦。

泉眼:墨香与药香交织的童年乐章

在那略显昏暗的老屋里,一张小旧课桌静静伫立,它承载着家庆童年的珍贵回忆。五岁的徐家庆常常趴在这张桌子上,聆听叔叔徐德闲在堂前地上耐心地教他读书写字。老屋旁潺潺的泉声,与药罐里咕噜咕噜的声音相互应和,宛如一首独特的交响曲。叔叔因强直性脊柱炎,常年弓着背,身体的疼痛并未阻挡他教导家庆的热情。他总是细心地教家庆用字典查出《唐诗三百首》里的生僻字,轻声念叨着:“庆娃,哎崽要记得《泉眼无声惜细流》。”

那时,小家庆对叔叔买来的小人书、动漫图书和儿歌故事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这些书籍如同璀璨的星辰,点亮了他的阅读乐园。每当奶奶的肺结核药费让爷爷愁眉不展,叔叔为了不让消极情绪影响家庆,总会翻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用铅笔轻轻敲着保尔的插画,语重心长地说:“你看他双目失明还能写书,咱们这点难算啥?”就这样,叔叔成为家庆的启蒙老师,每天半小时的课外阅读时光,如涓涓细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悄然为家庆日后的各科学习习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同在心田种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

家庆妈妈曾说起一件事,家庆九岁那年,跟着爷爷去慈口街卖柑橘。他坐在路边,一边沉浸在《安徒生童话故事》的奇妙世界里,一边等待爷爷卖桔子。卖完桔子后,又陪着爷爷去购置生活用品,家庆懂事地帮爷爷拎东西。然而,不知何时,那本心爱的童话故事书不慎弄丢了。回到家后,他伤心地哭了很久。那泪水里,饱含着对书籍的热爱与不舍,也见证了他对知识的那份执着追求。

泉流:辗转求学路上的璀璨星光

姐姐读高三那年,母亲从广东返乡陪读,带着在慈口中学读初二的家庆,一家人搬到了县城的出租屋。临行前,在石印小学执教兼图书管理员的叔叔徐德闲,目光中满是期许,语重心长地对家庆说:“书到用时方恨少,记住,书是泉眼,你是挑水人。”那间仅有四五十平米的图书室,宛如一座知识的宝库,家庆在这里如饥似渴地阅读,用四五年的时间读完了上百本书。在借阅登记本的最后一页,他郑重地写下:“书如泉,舀得越多,心越清亮”。

在实验中学的时光里,家庆奋力拼搏。2020年中考放榜,他以571分的优异成绩考入一中,在一中新生中排名第17位,就此开启了在通山一中阳光小班的逐梦之旅。拿到通知书那天,拄着拐的叔叔指着门前奔腾不息的富水河,对徐家庆深情地说:“你看小溪泉入河,河流入长江,长江水奔流入海,知识就像无边无际的大海一样深广,学海无涯苦作舟,你的求学路可比泉水长多了啊!”这番话语,如同明灯照亮了家庆前行的道路,激励着他在知识的海洋中奋勇拼搏。

泉光:阳光班里的破茧蜕变

通山一中的教学楼前,阳光洒在大地上,映照着青春的脸庞。班主任轻轻拍着徐家庆的肩膀,眼中满是赞赏:“你是我见过最像泉水的学生,静得下,也冲得开。”这位扎根山区三十年的教育者朱老师,时常在清晨六点的教室里,撞见徐家庆专注背英语的身影。那勤奋好学的模样,与曾经考上浙大的堂叔徐德著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阳光班的竞争激烈如汹涌的浪潮,而徐家庆却能在其中脱颖而出。几乎每次月考,他都在年级名列前茅,正如那句“水遇石则绕,人遇难则进”所描述的那般,他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知识的热爱,勇往直前。在老师的引领下,他常常与同学们热烈探讨往年高考难题,运用堂叔徐德著传授的“剥洋葱法”,像泉水渗透岩层般逐层拆解、攻克压轴题。高二那年冬至,夜已深沉,他仍在实验室专注地做着实验。当他抬头,月光透过窗棂洒下,在试管里凝成细小的冰晶,那一刻,他不禁想起曾经跟着在慈口中学任教的徐立山叔爷爷说过的话:“泉冻成冰时,底下的水还在流”。这句朴实的话语,如同冬日里的暖阳,给予他坚持下去的力量。

百日冲刺誓师大会上,徐家庆作为学生代表登台发言:“我们像泉水一样,从山里出发,绕过无数石头,只为汇入更广阔的天地。”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老师们深知,这个少年早已将“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烙印在骨血之中。

泉声:自强计划里的山海跨越

2023年六七月间,在班主任朱忠恩老师和叔爷爷徐立山老师的鼓励下,徐家庆勇敢地踏上了清华自强计划的征程,参加笔试与面试。从武汉华师一附中到北京清华园,这一路充满了挑战与未知。经过层层严格筛选,他凭借扎实的学识和坚定的信念,终于成功通过。

面试那天,阳光慷慨地洒在北京清华大学的门楼上,映照在清华园的楼房古柏间,熠熠生辉。那一刻,仿佛有一双水汪汪的眼睛里汇聚成一束光,那是梦想的光芒,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

查分那天,石印村的泉边围满了乡亲。当709分(高考总分679分,自强计划加30分)的总分出现在手机屏幕上时,年近古稀的徐立山叔爷爷激动得热泪盈眶:“太好了,咱徐家后生也有机会进京读书了!”这欢呼声,伴随着泉声,在山间久久回荡,传递着无尽的喜悦与自豪。

泉脉:从富水湖到清华园的精神传承

九月的清晨,阳光温柔地洒在清华园的每一个角落。徐家庆静静地站在清华园的亭子旁,远处的机械实验室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恰似石印小学泉眼的波光。他的思绪飘回到家乡,想起爷爷语重心长的话语:“泉有源头,人有根脉,莫忘来时路。”

富水湖的水汽如轻纱般漫过石印洲头湾,老泉边的蒲公英随风飘散,开启新的旅程。徐家庆深知,无论未来走到何方,那脉清泉都会在他的血管里奔腾不息。这清泉,是叔叔用残卷启蒙的墨香,是爷爷挑担时挥洒的汗滴,是老师们辛勤付出的汗水,是校长眼中饱含的期许,更是整个库区对知识的炽热渴望。当他在实验室专注设计精密的机械构件时,家庆深深明白,那刻在灵魂深处的永恒泉声,将永远激励着他不断前行。这脉泉水,曾经滋润了石印村的每一寸山野,如今正灌溉着更为广袤的知识大地。而那个曾经痴迷于《安徒生童话》的少年,早已随着这奔涌的水v流,向着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扬帆远航。

责编:张克鼎

10

精彩推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