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7 16:30 来源:掌上咸宁
何功伟,又名何明理,化名何彬、何斌。1915年出生于咸安区桂花镇柏墩村,1941年牺牲于恩施。
(上接第16期)
“啊!姑娘呵,天昏昏,地冥冥,用什么纪念我的爱情?唯有作不倦的斗争!用什么寄托我的慕恋?唯有这狱中歌声……”情意是这样的深远,意志是这样的坚定,连那窗前的哨兵也停住脚步,被这悲壮的歌声所折服了。
何功伟的一言一行不仅使狱中的共产党员坚定了立场,而且教育了狱中的非党爱国青年。他们原先对共产党只有肤浅抽象的认识,入狱后从何功伟的身上,看到了共产党员的高大形象,理解了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更加热爱共产党。有的人还写了入党申请书,从缝里传到何功伟的囚室,表示要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
在囚禁期间,何功伟始终充满信心,坚持不懈地斗争,坚持锻炼身体,坚持学习。在方家坝严格隔绝的情况下,何功伟坚贞不屈的革命正气,曾经感召了看守袁老头,为他传递出《汨罗怨》等诗篇。在谭家坝地牢里,又感动了关在地牢的一个鄂西老乡,为他从地牢里一次又一次传递给同志们的信和最后的创作。何功伟牺牲后,因特务找到疑点,这个老乡被打得死去活来,也未透露一句实情。
从地牢里传出给难友们的第一封信的大意是:团结同志,提高警惕,坚定信心,争取早日释放,紧紧地握你们的手。这是用一页书边子写的。难友们秘密地传看,激动得流泪了。
有一次传出的信里,何功伟说:“我们要积极斗争,不要消极抵抗,对待敌人的审讯,锻炼身体和学习都要打主动仗。”于是狱中的人积极争取延长放风时间和下江边洗澡、洗衣,认真锻炼身体,奋发学习,做了坐穿牢底的准备。
1941年10月6日,何功伟递出新创作的《奴隶恋歌》,还附了一张纸条:“我知道敌人给我的时间有限了,我应该利用这有限的时间,为党工作。”狱中的同志们暗自传阅,从中获得鼓舞。这首诗后来带到重庆,发表在《新华日报》上,还译成世界语,在国外报刊上发表,解放后选入《革命烈士诗抄》。
含笑刑场树楷模
敌人见一切手段都无法使何功伟屈服,便决定对他下毒手了。
1941年11月的一天,特务头子阎夏阳提审何功伟,说:给你一个最后考虑的机会,现在悔悟还不算晚。何功伟意识到将要发生的事情,他拒绝回答敌人提出的任何问题,准备接受最后的考验。
11月16日,黄昏放风时,女囚室收到何功伟最后的一封信,他写道:“敌人决计要执行我的死刑了。我无所畏惧,准备接受最后的考验”,并嘱咐女牢的同志一定要争取释放,出狱后到重庆找党,“告诉党,我是一尘未染的布尔什维克”。信的最后,他用力写上“中国共产党万岁!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的口号。
11月17日清晨,天阴沉沉的。在看守的押送下,何功伟含笑和难友们告别,他从容不迫,正气凛然,踏着坚定的步伐跨出了监牢。
行刑的地点是恩施方家坝后山五道涧。在临刑前的100余级台阶上,敌人放言只要何功伟回一回头就不杀他。何功伟毫不理睬敌人的诱降和威胁,带着沉重的脚镣,拖着遍体鳞伤的身躯,高唱《国际歌》,一步一步走上台阶。每上一步,敌人就诱降一阵,威胁一通,但何功伟义无反顾,视死如归,直登山顶走向刑场。
在刑场,刽子手要何功伟跪下,他昂首挺胸,怒斥道:“共产党人是不会跪下的!”并高呼口号。罪恶的枪声响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子、中国青年的楷模——何功伟,倒在血泊之中,牺牲时年仅26岁。
国民党反动派的秘密屠杀,进一步暴露了他们的法西斯面目,牢房里呈现一片深切的悲痛。悼念的歌在狱中唱起:“感受不自由你莫大痛苦,你光荣的生命牺牲,在我们艰苦的斗争中,你英勇地抛弃头颅,英勇!英勇!你英勇地抛弃头颅。英勇!英勇!你英勇地抛弃头颅。”
何功伟牺牲的噩耗传到重庆,周恩来在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的一次会议上,宣读了他的遗书和遗诗,并于1942年4月18 日向中央书记处作了汇报:“鄂西何彬(特委书记)、刘惠馨……牺牲”。
1942年6月7日,延安各界在延安八路军大礼堂举行何功伟、刘惠馨两同志追悼会,《解放日报》专门发表了《悼殉难者》的社论。为努力解放事业而遭杀害乃整个民族创痛;坚持革命立场至于殉节是全体青年楷模。中共中央青委的这副挽联,表达了全党和全国青年对何功伟烈士一生的高度赞扬和深切怀念。
责编:刘玉关
审核:周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