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1 10:09 来源:掌上咸宁
1941年2月20日,驻通城国军发起驱敌出境战斗。新十一师攻占石背寺、铁炉冲等城郊据点;炮五师炮击城郊之敌,击毁日军车辆4辆。3月12日,各部配合对县城发起总攻,13日晨2时克复县城,日军退往大沙坪。
通城克复标志着在鄂南地区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自此攻守易形。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也成建制在后方对日军发起主动打击和全面压制,开始创建鄂南抗日民主根据地,对武汉形成战略合围。
1941年6月14日,毛泽东、朱德电令新四军代军长陈毅、政委刘少奇和五师师长李先念:“同意我主力部队开辟鄂南。”李先念根据军部“控制长江中下游”的战略意图,组织鄂南先遣分队先行渡江。
1941年7月初,应鄂南中心县委要求,新四军五师十四旅派四十一团主力协助独立五团攻打梁子湖的独山、乍洲。7月6日,中共鄂南中心县委和独立五团从小庙出发,向葛店、脉家岭一带转移,准备在长江边迎接南下的主力部队。晚9时,在夏家榜宿营时,被日军密探侦悉。日军急调华容、葛店日军200多名及一个中队的伪军,分三路包围夏家榜。7日,独立五团突围失败,中心县委书记黄全德、团长王苏及绝大多数战士当场牺牲或被捕后遭敌杀害,史称“夏家榜事件”。7月8日,罗通率十四旅四十一团过江后获悉发生“夏家榜事件”,考虑到没有了地方党组织与武装力量配合,即返回江北。
夏家榜事件后,鄂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遭受到重大挫折。8月上旬,鄂豫边区党委决定重建中共鄂南中心县委,由李平任书记。李平等到鄂城刘家铜一带收集独立五团流散人员,带到黄冈整训。8月中旬,恢复新四军鄂南独立五团建制,李平任政委。随后,独立五团在李平、雷同、刘光前的率领下,由黄冈过江,经樊湖覃公庙、保福祠向鄂南山区挺进。
9月下旬,在武昌县保福祠舒家窑围歼伪军周筱山部一个班,并与中共保福祠区委接上关系,恢复武北地下党组织,组建了武北抗日游击队。
10月,与金水流域、咸宁马桥、毛坪等处地下党组织接上关系,并重新组建咸宁县委、崇阳县委,于咸宁西岭、挂榜山和崇阳前沙坪、后沙坪组建多支武工队。
11月、12月,李平率独立五团活跃在崇阳、蒲圻、通城、临湘一带,在铁路、公路沿线袭击日军车辆,惩治汉奸伪军。12月下旬,与中共岳临通县委接上关系。次年1月,回到江北黄冈。
3月,李平再次率独立五团回到樊湖,在新四军十三旅某营的配合下,端掉敌华容据点,缴获一批军用物资。同时,着手开辟鄂(城)大(治)抗日根据地。中旬,李平、雷同向鄂豫边区党委和五师司令部汇报独立五团转战千里,收集日伪军政情况。边区党委和五师司令部听取汇报后,经电请中央、新四军军部同意,决定派十四旅渡江挺进鄂南,建立根据地。
1942年5月2日,十四旅第一梯队分东西两路渡江,挺进鄂南,开辟以大幕山为中心的敌后根据地。
西路部队由四十一团团直及二营、三营和鄂南独立五团共500余人组成,由团政委罗通和中共鄂南中心县委书记李平率领。渡江后,在王家冲消灭伪鄂城自卫大队20余人,协助组建中共鄂大临时工委。主力越过大冶铁山日军据点,取道杨林桥、高桥等地,直插咸宁西岭挂榜山。
土匪刘尔训是流窜的川军,自称“天部”,在西岭一带为非作歹。5月下旬,十四旅西路部队向刘尔训发出警告,并派雷同到该部谈判,争取改造这支部队。但刘部无视我军警告,继续为非作歹。西路部队兵分两路:一路直捣刘尔训的司令部驻地雷窝;一路攻打刘部巢穴花纹泉。“天部”逃窜至冯家山一带。罗通、雷同再率部“二打天部”。刘尔训率残部逃到铁路西蒲圻神山、宋家河一带。
6月某日,西路部队派鄂南地方武装挺进十五团团长雷同和四十一团六连连长徐国华,组织突击队袭击了日军据点港下雷,次日日军运走1卡车死伤者,我军无一伤亡。
不久,被国民党强行收编的崇阳县九支队队长刘定一来到西岭挂榜山,要求与新四军一道抗日。自此,西路部队控制陆水中游以北地区,在咸宁西岭、挂榜山和蒲圻随阳山一带,建立咸崇蒲抗日民主根据地,成立了中共咸崇蒲中心县委,组建了中共咸崇蒲、咸通阳、咸崇通、咸武鄂县委和金水工委。
咸崇蒲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对日军第十一军咸宁前梯指挥所和粤汉铁路、湘鄂公路两条重要交通线的安全形成有效威慑。6月下旬,驻咸宁日军四十师团部调集蒲圻、咸宁、汀泗桥、马桥、通山、崇阳等据点的日军1000余人,分多路对咸崇蒲根据地第一次“大扫荡”,在我军灵活作战和伏击下被粉碎。
5月14日,东路部队渡江,在大冶湖畔和筠山一带立稳脚跟之后,越过阳大公路进入老苏区龙角山一带,得到苏区人民热切欢迎,以龙角山为中心的阳(新)、大(冶)、鄂(城)地区的抗日局面迅速打开。
7月15日,新四军十四旅东、西两路部队在咸宁高搓桥胜利会合,决定以四十一团二营、四十二团的两个连转回旅部机关驻地龙角山,并于途中袭击了围攻龙角山的挺进军(顽军)田维中部老巢。
1942年8月10日,鄂豫边区党委经请示华中局批准,在鄂南成立鄂皖兵团指挥部和兵团党委(亦称江南兵团、鄂南兵团、鄂皖湘赣兵团),指挥长刘少卿、政委杨学诚,并成立中共鄂皖湘赣指挥部党委,杨学诚任书记,代表鄂豫边区党委和新四军五师司令部设在鄂南,统一指挥鄂南、鄂东、皖西等地党和军事组织。指挥部党委成立后,决定迅速向大幕山区发展,创建鄂南抗日民主根据地。
9月,鄂豫边区党委在鄂南沿江建立中共鄂南工委,同时组建新四军江南挺进支队,负责开辟阳瑞边区工作,与先期建立的咸崇蒲中心县委,分别建于沿江、山地的两个平行组织,同隶属于鄂皖兵团党委。
同月,为加速推进鄂南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鄂豫边区党委组织部长杨学诚,率领鄂南政务工作团渡江到鄂南,改为鄂南政务委员会,统一领导鄂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各级政权。至1943年3月,先后建立了8个县级政务委员会,3个相当于县级的游击根据地政权,辖区人口约50万。
在鄂南抗日民主根据地创建和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日军多次调动兵力,对鄂南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国民党顽固派与日伪军相勾结,亦向我进行多次进攻和袭击。鄂南抗日军民,英勇顽强地坚持反“扫荡”和反“磨擦”斗争,不仅粉碎了敌、顽的夹击,而且寻机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取得了多次战斗的胜利,使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1943年,驻鄂南日军又发动了春、夏、秋季三次大“扫荡”。根据新斗争形势,鄂豫边区党委决定撤销建于鄂南的鄂皖兵团指挥部。1943年2月,中共咸崇蒲中心县委和鄂南工委合并组成中共鄂南中心县委,同时建立鄂南军事指挥部。
在中共鄂南中心县委和鄂南指挥部的领导下,鄂南主力部队与地方武装配合,组成许多股小型、精悍的县总队、乡武工队。他们除侦察敌情、肃清土匪、协助税收、维护地方治安外,还神出鬼没地深入到敌人心脏杀汉奸、袭据点、断交通。
1943年12月,鄂南指挥部指挥长罗通率四十一团两个连,与鄂南总队在咸宁的泉塘畈整训后,会合张进率领的地方部队共500多人,于1944年1月初越过粤汉铁路,向嘉蒲临地区挺进,经与日、伪军多次战斗,控制了嘉蒲临根据地的中心。后,受到国民党挺进军十支队阻击。新四军五师部电令三军分区独立五团跨越长江,由鄂南指挥部统一指挥,配合作战。
1月25日,独立五团团长青雄虎带领一个营,与鄂南部队会师赤壁。2月,我军进攻临湘源潭一带,击溃顽军王翦波纵队1个大队。同时,打散了不抗日、专扰民的国民党嘉鱼县政府。至此,嘉蒲临根据地的工作得以全面展开。嘉蒲临根据地的建立,震惊国民党顽固派。3月至8月,顽挺进军七、八、九支队共3000余兵力多次进犯嘉蒲临地区,被我军灵活击退。
8月,负责嘉蒲临工作的张进,同时兼任汉(阳)沔(阳)工委书记兼汉沔支队政委,在汉沔支队和嘉蒲临地方武装配合下,嘉蒲临根据地得到巩固发展,最终形成战略包围武汉的态势。
(咸宁市史志研究中心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