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葛利利
13日早上,未熄灭的路灯在路上投下晕黄,清晨的寒意中,刘守荣迎着晨曦,穿上橙色的环卫衣出门了。
她来到自己所负责的十六潭路咸宁南站路段,开始为从沉睡中醒来的城市“梳妆打扮”。
今年47岁的刘守荣是咸宁市桑德公司的一名环卫工人,从事环卫工作已有6个年头。
清晨,街上的行人很少,刘守荣橙色的身影在街面显得格外醒目。她弯着腰,扫帚摩擦地面发出的“沙沙”声打破了街面的寂静,不一会儿,落叶就被清扫到一起。
刘守荣老家在重庆,上世纪90年代,她和丈夫一起来到咸宁。
“开始是在纺织厂上班。”刘守荣说,后来企业倒闭,为了有事可做,2014年她成了一名环卫工。
刚入行时,刘守荣还有些不好意思,总觉得会被人嘲笑她是个“扫大街的”。
那时,刘守荣负责十六潭路咸宁南站路段500米的清扫工作。南站刚刚建起,乘客不多,需要清扫的道路少。但是道路不平,清扫工具简单、笨重,再加上完全靠人工作业,使得她的工作量非常大。
“一个板车,一个簸箕、一个大头扫帚和一把小扫帚就是我们的家当,道路坑坑洼洼都是泥,遇上刮风下雨就麻烦了,不但扫不干净,还刮得到处都是。有些车主在等人的时候喜欢嗑瓜子,吃零食,吃完窗外一扔,经常我刚扫好,一转身又是一堆垃圾。”刘守荣说,她去提醒车主注意时,有人甚至说:“我不扔,你不就失业了?”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慢慢都在变化。
最先改变的是他们的工具。“现在我们使用电动保洁车,扫帚也很轻便,还扫得干净,过去那些‘老古董’早都‘退休’了!”刘守荣说,路面采取了机械洗扫和人工保洁相结合的模式,机械清扫工具有洒水车、抑尘车、洗扫车、小养护车、吸污车等等,不仅给环卫人员减轻工作量,清扫质量也提高了不少。
近年来,我市推进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大街小巷的创文宣传,也让市民们素质有所提高。街上无论是停放整齐的车辆、还是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人亦或是干净整洁的路面,都让刘守荣印象深刻,也给所有来到咸宁的“客人”留下了一分好印象。
“市民的自觉性都提高了,会主动把垃圾投放进垃圾桶。”刘守荣表示,有时候一些单位的工作人员也会帮助他们上街清扫路面。
社会各界对环卫工人的关爱也越来越多。天气冷起来了,好多沿街商家店铺提供热水,让他们暖暖手。夏天时还有商家给他们提供冰饮料。一些爱心单位和企业,专门设置了环卫工人爱心驿站,让他们可以在这里面歇歇脚、热热饭。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让她想起来心里就暖暖的,也有了归属感。
最让让刘守荣开心的是她的收入翻了番,家庭经济有了很大改观,生活也越来越有奔头了。
“过去大家都叫我们清洁工,干活时都用围巾把脸捂得严严实实,生怕被人瞧不起。”刘守荣说,如今,她每天已经习惯了穿橙色衣服,感觉特气派。走在大马路上,看到城市因他们而美丽,心里觉得干这个工作挺自豪!
记者手记:
小到路边垃圾,大到城市文明发展,在过去的几年里,咸宁的条条街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坑洼不平的路面消失不见,路边的环境卫生也干净整洁多了。这里不仅仅是环卫工人的努力,也是所有咸宁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我市环卫工人目前有1300多名,承担了全市1225万平方米主次干道、背街小巷的市容市貌维护工作任务。正是他们用双脚丈量着城市的道路,用双手装扮着城市的容颜,才能让城市变得越来越干净整洁。与此同时,他们也用一双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文明之变。
城市不是一天建成的,城市文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代一代城市管理者和居住者的共同努力。短期内,硬件设施建设或许容易,但每个人的文明素养则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在潜移默化中提升。
城市有变化,市民有感受,社会有认同。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文明,是大家的事,我们都是参与者、受益者。从自己做起,从 身边小事做起,文明,就能成为时代的底色。
责编:镇强
编审:向东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