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选登 | 给1937年先辈的信

2025-07-11 16:43 来源:掌上咸宁



致1937年的无名英雄们

尊敬的无名抗联战士们:

你们好!

提笔写下这封信时,窗外是2025年7月的宁静夏夜。八十多年光阴流转,硝烟早已散尽,但历史的回响从未停歇。此刻,我坐在明亮的书桌前,指尖触碰着光滑的纸张,思绪却穿越时空,飞向1937年寒冬的东北密林——那片英烈们用热血浸染的、不屈的土地。

这封信的缘起,源于前几天与母亲的一次游览参观。在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一张泛黄的照片深深烙印在我心底:冰封的林海雪原深处,几个模糊却坚毅的身影,穿着难以蔽体的破旧棉衣,紧握着简陋的武器,眼神如炬,望向远方。解说词只有寥寥数语:“1937年冬,抗联某部小分队于转移途中遭遇日伪军围剿,激战数小时后,除一人重伤突围报信外,其余全部壮烈牺牲,姓名……不详。”那一刻,“无名”二字重逾千钧。这张照片,这片土地,成了我心中与1937年的你们对话的桥梁。

1937年,全面抗战的烽火已然燎原。关内战事惨烈,而远在关外的白山黑水间,斗争更是艰苦卓绝。我无法想象,在那个滴水成冰的严冬,衣衫单薄、腹中空空的你们,是如何在日寇铁壁合围、步步紧逼的绝境中,依然选择挺起胸膛,射出那代表民族尊严的子弹?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严寒,足以冻裂钢铁,却冻不僵你们保家卫国的热血。没有后方充足的补给,没有精良的武器,有的只是对脚下这片土地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刻骨的恨。你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道无法逾越的屏障,让侵略者寝食难安。那份“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坚韧与乐观,那份向死而生的决绝,每每想起,都让我心潮激荡,热泪盈眶。

尊敬的先辈们,你们可曾有过一丝恐惧,在弹尽粮绝、孤悬敌后的时刻?你们可曾有过片刻的动摇,在思念家乡亲人却只能将牵挂深埋心底的时候?我想,你们一定有过。正是这恐惧与思念,映衬出你们选择坚守、选择战斗、选择牺牲的无比伟大!你们不是不惧死亡,而是更惧民族的沉沦、家园的沦丧。你们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宁教白山黑水尽化为赤血之区,不愿华胄倭奴同立于黄海之岸”!

八十多年过去了,我想告诉你们:你们誓死守护的山河,如今已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那被战火灼伤的土地,早已孕育出新的生机,森林更加茂密,田野更加丰饶。当年你们浴血奋战的地方,建起了纪念馆,络绎不绝的人们前来瞻仰、学习。你们的“无名”,已化作一个永恒的符号,镌刻在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之上。你们的牺牲,从未被遗忘。每一寸你们用生命丈量过的土地,都铭记着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你们为之奋斗终生的“复兴”之志,正在一代代华夏儿女手中接续传承。当年的积贫积弱已一去不返。今日的中国,高铁飞驰如龙,北斗星耀苍穹,“蛟龙”探秘深海,“天宫”遨游寰宇。我们不再因落后而挨打,我们正昂首阔步走在民族复兴的大道上。这盛世图景,正如你们当年在篝火旁、在密营里所憧憬的那般!这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繁荣,正是对你们在天英灵最深沉的告慰。

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深知肩上的责任。历史的教科书,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用你们滚烫的鲜血和宝贵的生命写就的。我们铭记历史,并非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和平,为了从你们身上汲取那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那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那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那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必胜信念!你们用生命守护的信念——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尊严、人民的幸福,将由我们来传承和发扬光大。我们会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更会发愤图强,锤炼本领,将个人的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洪流。当祖国需要时,我们必将像你们一样,毫不犹豫守护这方热土,建设更美好的未来。我们将以你们为镜,砥砺前行,珍惜当下,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明辨是非,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守护好你们用生命换来的锦绣河山,将复兴伟业进行到底!这,就是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你们的精神从未远去,它融入戍边战士风雪中挺立的身影里,闪烁在科学家攻坚克难的实验室灯光下,体现在每一个普通人为美好生活奋斗的汗水中。每当国家遇到困难挑战,总能看到无数人挺身而出,那份担当与无畏,正是你们精神的回响!

今天,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历史,翻阅着记载你们事迹的书籍,那份震撼与感动从未褪色。我们这代人生长在和平的阳光下,未曾亲历战火,但纪念馆里你们棉袄上的弹孔、胃中草根的标本,就是历史最真实的切口,让我们触摸到了那个血与火的年代,理解了“宁死不屈”这四个字是用怎样的血肉之躯铸就的。千千万万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不仅仅是胜利,更是一个民族挺直的脊梁和不灭的精神火种!

这封信,无法寄达1937年的风雪密林,但我相信,那份穿越时空的敬意与承诺,你们一定能感知。因为,你们的精神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脉搏,流淌在每一个后来者的血液中。

安息吧,无名的英雄!请你们相信,这盛世,终如你们所愿,而我们,必不负所望!

此致

最崇高的敬礼!

一名心怀感恩与使命的新时代青少年

2025年7月7日

(徐子轩,12岁,江苏省句容市洪武路小学五(3)班)



弹壳作钥:穿越卢沟桥的烽火

——给卢沟桥守夜人的一封信

敬爱的守夜人叔叔:

您好!

此刻我指尖下的这枚弹壳,刚从卢沟桥石缝里滑落出,在阳光下微微发烫。它沾着经年的泥土,坑洼的腰身上刻着一行小字:“七月七,桥不垮”——字迹歪斜却使劲,像用尽了少年全身的力气刻进铁壳里。它沉甸甸地压着我的掌心……

我闭上眼,试着用这枚弹壳作钥匙,去开启1937年7月7日那个被炮火生生撕开的夜晚。我用指尖轻轻抚过那微凹的刻痕,耳边隐约传来永定河水呜咽的流响,骤然间,一声凄厉的锐啸撕裂耳膜,硝烟呛得人睁不开眼——我竟半跪在卢沟桥冰冷的桥面上!

夜色被炮火撕扯得支离破碎,桥栏的石狮子在明灭的光影里,如同一个个悲愤欲裂的魂灵。您匍匐在前,借着炮火燃起的火光,我看到您满是血痕的脸:干裂的嘴唇抿成直线,眼中却燃着炭火。每声枪响都震得您肩膀后挫,那震动仿佛顺着桥面传来,与我紧握的弹壳一同灼烧。

又一发炮弹在不远处炸开,一块尖锐的石片瞬间划开您的手臂,鲜血洇开。您身体猛地一缩,狠狠啐出一口血沫,挣扎着换上弹夹,用那条受伤的臂膀更紧地抵住枪托!“给老子打!桥在,人在!”您的嘶吼穿透炮声,在烟尘弥漫的桥面上炸开,刺入我的胸腔。“桥在,人在”——这四个字像烧红的铆钉楔进卢沟桥的石基。那一刻您翻滚躲避而靠近我,您的腰间挂着一个空弹壳,上面正刻着那句誓言:“七月七,桥不垮!”我手心滚烫的铜壳,原来正是您的信物!

炮火声仿佛要撕裂天地,子弹连成火线冲来……您像一株被狂风骤然折断的树苗,重重地倒在冰冷的桥面上。那双燃烧着火焰的眼睛,渐渐熄灭了最后的光芒,却依旧望向桥东那片沉沉的黑夜,那里有您年迈的爹娘,有您总在信里提起的、在学堂念书的弟弟……

一股巨大的悲愤攫住了我,我不知哪来的力气,爬着扑到您身边。鲜血从您的衣服破口处汩汩涌出,浸透了身下的桥石。我颤抖着手想按住伤口,却只摸到一片绝望。我慌乱地摸索着您的腰间——那枚刻字的弹壳!它还在!我想把它解下来,指尖沾满了您的热血。瞬间,一阵天旋地转的晕眩袭来,震耳欲聋的枪炮声、呛人的硝烟、浓烈的血腥气……如退潮般急速消散。

再睁眼时,明亮的阳光直射下来。我依旧半跪在卢沟桥坚实的桥面上,手心被弹壳硌得生疼。四周游人如织,永定河水在阳光下平静地流淌,桥边的石狮子静默无言。刚才那场穿越,短促得像一个被炮火撕裂的梦,唯有那沾着泥土的弹壳,证明着那个夏夜血与火的存在。

我低下头将弹壳紧紧贴在胸口,刻字处仿佛残留着您最后的心跳。守夜人叔叔,您看到了吗?您用生命守护的这座石桥,如今安稳如磐石。桥下河水悠悠,映着蓝天白云,映着游人安宁的笑脸。桥上再无炮火硝烟,只有稚嫩的童音在石狮间嬉戏。您倒下的地方,如今缀满了鲜花,在夏日的微风里轻轻摇曳。您最后望向的地方,早已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成了流光溢彩的不夜城。

我走到桥栏边的石缝处,擦净弹壳上的泥土与血迹,将它小心翼翼地放回那道深深的历史罅隙。“七月七,桥不垮”的誓言在阳光下清晰显露。我仿佛看见您年轻的身影,眼神不再焦灼于战火,而是映照着桥上流淌的安宁阳光。

守夜人叔叔,请安心长眠。您和无数英烈用青春点燃的火种,从未熄灭。它已融入我们的血脉,化作教室里琅琅的书声,化作运动场上挥洒的汗水,化作我们仰望星空时不灭的理想。这枚弹壳沉入石缝,如同庄严的承诺沉入心底——桥在,人在;国在,魂在!我们定会守护好这染血的和平,让您用生命守望的明天,在我们手中绽放得更加璀璨!

此致

少年最高的敬礼!

一个被您守护了未来的孩子

2025年7月7日

(刘元,12岁,山西省临汾市解放路学校五(3)班)



致1937年的太姑婆:搪瓷缸里的月光

敬爱的太姑婆:

您好!

此刻我摩挲着您留下的搪瓷缸,缺口的搪瓷下裸露出88年前的铁胎,而缸底水痕正倒映着燕郊彻夜不熄的霓虹星河。

这只搪瓷缸是家族最沉重的传家宝。1937年秋,您在段甲岭救治29军伤员时,用它煮沸染血的绷带。弹孔贯穿的缸壁结着暗红药渍,您临终前用红漆在缺口处补了朵梅花,说那是“三河儿女心头的血痂开出的花”。而今每当我触碰这朵梅花,指尖便涌起潮白河水彻骨的寒——那年您为掩护伤员转移,永远沉眠在结冰的河床。

去年清明在灵山塔下寻访抗战遗址,守塔老人指给我看塔身第三层的弹痕。当无人机掠过塔尖拍摄全景时,忽然脑海里浮现神奇的一幕:弹孔阴影与远处燕达医院玻璃幕墙的反光精准重合,恍若当年射向敌人的子弹正洞穿时空,击碎今日的病痛阴霾。您用过的止血绷带残片在博物馆展柜里蜷曲如蝶,而窗外潮白河大桥外,正是城市最温柔的烟火。

太爷爷说您最爱三河的金丝小枣。1937年枣熟时节,日寇纵火焚烧洵河岸边的枣林,您冒死从火场抢出半筐焦枣分给伤员。去年我在老枣树遗址参加植树活动,当新苗根须触到土层里的炭末时,树坑突然涌出清泉。水利站叔叔说这是南水北调渗漏的甘霖——您当年没能送出的甜,如今正通过地下脉管滋养整座城市。

您绣着“精忠报国”的药箱背带,去年被学校当作创作素材改编成舞蹈《红绸·河》。当我们在潮白河湿地公园演出,绸缎掠过芦苇荡的刹那,惊飞的鹭鸟突然排列成阵。最神奇的是谢幕时晚霞如血,对岸通州环球影城的过山车轨道竟在暮色中幻化成您药箱的背带轮廓,霓虹灯恰在“精忠”二字位置迸出金芒。

今夏整理老宅,发现您没寄出的订婚书。泛黄的宣纸上写着:“待驱尽倭寇,与君共采段甲岭之霞。”而当我乘坐京唐城际高铁经过段甲岭,窗外晚霞如焚,时速350公里的车厢里,邻座一位教授在平板上浏览着“抗肿瘤靶向药突破”的新闻。我突然明白,您当年在战火中守护的生命火种,此刻正在更广阔的战场上传递。

太姑婆,您知道吗?去年三河档案馆数字化抗战档案,我在《民众支前登记册》第47页找到了您的名字。当指尖划过扫描仪下“李秀云女19岁医护队”的娟秀字迹时,触摸屏突然浮现出水波纹,工作人员笑着说这是静电,可柜台上您用过的搪瓷缸里,半杯清水正微微震颤——像当年您为伤员擦拭额头时,颤抖的手捧着的月光。

历史老师带我们考证《三河县志》时发现:1937年潮白河冰层下埋着三十七具百姓遗体。今年河道清淤工程中,施工队捞出半块青石碑,刻着“宁”字残笔。当地文物局将它立在新建的和平广场中央,当儿童滑轮鞋碾过广场晨露,石缝里竟钻出星星点点的二月兰——恰似您白衫上散落的草药碎花。

伤口结成的梅花终绽放成万家灯火,沉入河底的月光必会托起新生的太阳。

当搪瓷缸盛满今宵月色,便是您跨越时空的团圆。太姑婆,这封信,是写给八十多年前在潮白河畔浴血奋战的您,也是写给今日您用生命守护的、灯火璀璨的中国。作为您血脉相连的后人,亦是这段历史虔诚的读者,我以笔为旗,让这薄薄信笺承载我们跨越时空的对话:告诉1937年的您——当年您舍命守护的河山,硝烟散尽,国泰民安,终得所愿;告诉未来的岁月——这条浸染着热血与牺牲的“来时路”,我们必将铭记于心,代代相传,永不偏移。

此致

敬礼!

您血脉相连的后人:李雨伦

2025年7月7日

(李雨伦,14岁,河北省三河市第八中学九年级(12)班)



全国地市媒体联动讲述抗战记忆

96小时接力传播 百万阅读量凝聚民族共鸣

(镇报集团全媒体记者高新)由中国地市报研究会指导、镇江报业传媒集团主办、全国地市媒体携手发起的“寻访抗战印迹・传承复兴力量”新闻行动,7月7日首推4版专题报道,迅速形成覆盖多省份的立体化全媒体传播矩阵。截至7月10日,全国近70家地市媒体推出专题专版及相关活动,其他媒体正接力参与;百余个新媒体账号持续推送内容,累计阅读量突破百万次,引发社会广泛共鸣。

此次行动4天内完成高效传播矩阵搭建。传统媒体深度报道与历史照片系统梳理,和新媒体短视频、海报等创新产品形成有机互补。继率先推出北京丰台区、江苏镇江、江西吉安专版后,安徽安庆新闻传媒中心次日推出《岁月流转,红色记忆永存》,以红二十八军重建场景模拟照片等视觉设计,鲜活还原大别山抗战烽火,让读者直观感受历史温度。跨地域内容接力整合资源、打破局限,呈现更丰富深刻的报道。

公众互动数据彰显历史传承的当代回响。评论区“传承”“铭记历史”等关键词,折射集体记忆的情感共振。镇江市民陶春反馈,南宁战友在当地媒体读到镇江抗战故事后同样激动,印证地方媒体构建的全国传播矩阵,将区域抗战历史这一全民精神遗产更深度融入民族集体记忆。

公众参与成为突出亮点。全国多家媒体发起“给1937年先辈的信”征文,引导青少年以书信穿越时空、对话历史。青少年书信与抗战回忆形成代际呼应,让红色基因在对话中焕发新生,筑牢青少年历史认知与家国情怀。

技术赋能与机制创新为新闻行动提供坚实支撑。主办方建立专项素材库实现资源互通,各地用无人机航拍抗日根据地遗址,影像通过云平台共享。“中央厨房”式生产模式保障规模效应与个性改编,“统一调配+特色表达”的协同机制为跨地域传播提速增效。

此次行动兼顾传统媒体内容深度与新媒体传播速度,证明地方媒体通过整合创新可有效提升重大主题报道效能,让抗战精神从符号转化为可感知的时代力量,为全国媒体联动开展重大主题报道提供实践范本,也为激活红色资源、凝聚民族力量探索新路径。

责编:周萱

10

精彩推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