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8 20:35 来源:掌上咸宁
红枫映岳麓:从抗战高地到科创热土
□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霞 邓艳红
今天的岳麓山,山青水绿、山道蜿蜒、游人如织;80多年前,这座山硝烟弥漫、豪情悲壮,与长沙这座古城唇齿相依、共御外敌。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日前,由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麓山景区管理处讲解班讲解员和湖南大学学生共同组成的寻访抗战印迹小分队,登上岳麓山重走抗战路,沿着先辈足迹,追寻那段血火交织的英雄记忆,传承不朽的抗战精神。
英雄之山:每年都有很多人来瞻仰致敬
如今到岳麓山游览的人们,总爱在爱晚亭前驻足拍照,却鲜少有人留意,亭旁树林深处,还留存着当年抗战时挖就的战壕。
老向导们常带着游客穿行于林间小径,每到战壕遗址便会驻足讲述抗战往事,最常说的那句总让人动容:“这山上的枫叶为什么这么红?那是被血染红的!”詹妮今年32岁,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去年成为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的一名讲解员,她指着爱晚亭附近崖壁上一处有“红”字的题刻,动情地告诉我们:“这抹红色,既是漫山红枫的自然馈赠,更是无数先烈用热血浸染的精神底色。”
山间的风裹挟着草木清香,也捎来历史的回响。80多年前,那场可歌可泣的长沙保卫战,就曾在此打响。
提及长沙会战,绕不开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创立的“天炉战法”——在日军进攻路线上破坏道路、坚壁清野,设置纵深伏击区,以正面诱敌深入之策,构建起四面合围的“天然熔炉”,最终将敌人围而歼之。第九战区司令部战时指挥部旧址,就在爱晚亭附近。
指挥部设在一处防空洞内,洞口隐匿于青山绿水间。洞口旁立碑铭记,无声却郑重地提醒人们:当年,正是在这里,湖南人民书写了抗战史上的壮烈篇章。
沿山路继续上行,沿途可见抗日阵亡将士名录碑、长沙会战碑,还有湖南省会警察纪念堂、辛亥援鄂汉阳阵亡将士公墓、第四军抗敌阵亡将士公墓等遗迹。再往深处,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七十三军七十七师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静静矗立。每一座碑、每一方墓,都承载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学习之旅:“这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
一座岳麓山,半部湖湘史。
“岳麓山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这里古木参天、红枫似火,是感受四季流转的绝佳场域;更因遍布古迹名胜、镌刻英雄足迹,成为我们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党委书记杨淑岚的话语,道出了这座山的多重意义。
“以前爬山多是为了锻炼身体,这次却绝非普通的徒步,更像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23岁的傅俊淇来自哈尔滨,在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就读的四年间,他和同学多次登上岳麓山,对这座山、对长沙都很有感情。今年5月21日,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如今重温那段峥嵘岁月,灵魂再受震撼,精神再获淬炼!”傅同学告诉记者,重走抗战路后,自己会更用心去学习,不忘初心与使命。已保送本校读研的他,将在未来“做好抗战历史传播者,为社会出更大一份力”。
身为讲解员的詹妮,对山上每一处抗战遗址都了如指掌。“每年都有四面八方的游客专程而来,他们爱听革命先烈的故事,我也乐意为他们讲述。”詹妮说,自己的工作“很有成就感”,因为在与游客的互动中她发现,人们对于抗战精神的敬意、对于现在美好生活的认同是一致的。
日前,在位于岳麓山的长沙会战第九战区司令部战时指挥部旧址前,麓山景区讲解员詹妮为长沙晚报寻访抗战印迹小分队讲述抗战故事。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董阳 摄
创新之地:助力“最强大脑”逐梦青春
时光荏苒,时代向前。登顶岳麓,俯瞰长沙,昔日的英雄山脚下,已然崛起一座充满活力的科创新城。历史的厚重与创新的激情在此交织,孕育出一片滋养创新创业的沃土。
26岁的安徽姑娘舒丹丹是中南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毕业生,在校时就因热衷于校外项目与自主创业成为校园焦点。2022年,她以“用互联网为制造业插上翅膀”的初心扎根长沙,创办了湖南丹翼科技。依托本地厚实的制造业根基,她的新事业迅速步入正轨。
舒丹丹的选择,藏着岳麓山下的创新发展密码,这方沃土正滋养着像她这样的无数年轻追梦者。如今的岳麓山大学科技城(简称“大科城”)已是创新要素的聚集地:7所高校院所、33个国家级科创平台、230个省部级科创平台在此扎根,38个市级以上众创空间与科技企业孵化器星罗棋布;34位“两院”院士、30万名在校大学生在此汇聚,让这里成为湖南创新驱动战略的核心高地。
在大科城,不少创业项目都带着“校友基因”。为给这些“本土孕育”的项目助力,大科城管委会启动“红枫计划”,拿出数千万元资金聚焦“投早、投小、投科技”,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送去“第一桶金”,助麓山下有潜力的科创力量起飞。
记者了解到,湖南湘江新区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铺就“快车道”——资金扶持、场地供给、导师指导……全方位的支持让创新人才不断扎根聚集,如今新区人才总量已突破100万人。岳麓山下,正成为湖南当之无愧的“最强大脑”聚集地和创新策源地。
“长沙太适合年轻人扎根了,创业环境友好,等研究生毕业,我也想留在这里,做个‘新长沙人’。”说起未来,傅俊淇眼里满是期待。
影珠山下福临门
□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小华 舒元臻
“这里是战壕,这里是掩体。”“这里是存放弹药的位置,算是一个小的补给点”……在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日到来前夕,长沙晚报记者来到影珠山抗战遗址文化公园寻访抗战印迹,长沙县福临镇文旅中心工作人员杨琮一边指引介绍,一边讲述烽火连天的往事。
长沙县福临镇文旅中心工作人员杨琮向记者介绍影珠山的抗战历史。
站在荆莽丛生的战壕前,虽然硝烟炮火已远去,但记者仍然可以感受到那无声的壮怀激烈。
不忘历史:“倭寇未曾还片甲,英雄驻此障长沙”
“影珠山雄踞长沙县福临镇,南接青山铺,北连开慧镇,地跨长沙、汨罗两地。地处交通要道的这里,也是‘天炉战法’的‘炉口’,这是当年构筑的石砌战壕和进行惨烈战斗的战场遗址。”爬上山顶,杨琮介绍起来滔滔不绝。
“抗战遗址群略呈带状分布,南北长约7公里,东西宽约5公里,由战场遗址、战壕工事遗址、指挥所遗址、抗战阵亡将士墓群等7部分构成。整体规模宏大、遗址类型齐全,这样保存比较完整的抗战遗址还是比较少见的。”杨琮告诉记者,在1939年至1942年间的三次长沙保卫战中,在这里发生的大小战斗数十次,尤以第三次长沙会战最为壮烈,抗日军民当时在影珠山腰子坡一举全歼日寇山崎大队,400余名抗战将士也英勇牺牲,长眠此山。在长沙保卫战影珠山抗战阵亡将士墓碑上,“倭寇未曾还片甲,英雄驻此障长沙”的对联,就是对英烈最好的褒奖。
“永远都不要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了中华民族浴血牺牲的先烈!”在影珠山上,记者偶遇来影珠山参观的退休老人李仲德、张文萍夫妻。攀谈间记者得知,李仲德老人曾是一名军人,还上过老山前线。
代代传承:“我们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在福临镇影珠山村罗家组19号,记者见到了97岁高龄的抗战老兵、原中国青年远征军机枪手余炳纯。老人身板结实、精神矍铄,更怀着激动的心情再次喊出当年的口号。在房间桌上,摆放着余炳纯老人参军时拍摄的黑白照片、“抗战老兵卫国勇士”奖状,以及一枚枚他珍藏的勋章。
抗战老兵余炳纯今年已97岁高龄。
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余炳纯老人还没有从学校毕业就参了军,16岁成了远征军205师613团2营5连的一名战士,踏上保家卫国征程。
记者获悉,福临镇除了在影珠山风景名胜区内建设抗战遗址文化公园,还建成了长沙保卫战·影珠山抗战史实陈列馆。今年11岁的陈树湘红军小学六年级学生张雁琳正在参观展览,一边看一边做笔记。“我曾跟随爸爸妈妈多次聆听影珠山的抗战故事。作为新时代少年,我要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努力学习、报效祖国!”身为长沙县“十佳少年”的她表示。
开启新程:向“康养福地、红旅小镇”迈进
影珠山山如眉黛,长沙县唯一的五星级民宿桐乐民宿就宛如眉梢上的痣一点。
民宿主理人龙腾告诉记者,他非常看好影珠山和福临镇,2021年6月在这里建成第一栋民宿,此后陆续增加了两栋,“每年的3月至10月是民宿旺季,年营收在200万元左右”。
福临镇区域总面积82平方公里,人口3万,是长沙县唯一没有规模以上企业的乡镇,如今正谋求转型发展。“东瓜山夜市里的烤肠、长沙人吃的肉松都是这里出产的。”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副镇长张水湘自豪地说,福临镇的长沙县新起点食品有限公司2024年仅供应合作餐饮门店的香肠产品就超800万根,成为夜宵摊与网红店的“流量担当”。
影珠山下福临门。福临镇党委书记李明惠告诉记者,福临镇如今向着“绿水青山”的路子转型发展,陈树湘故里和影珠山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福临镇‘一红一绿’两张名片。全镇以这两张名片为主导,全力发展生态文旅产业,正向着“奋力打造宜居宜业康养福地,全面建成全国知名红旅小镇”目标迈进。
在“理想的中转站”感受精神的洗礼
□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何乐 李广军
在长沙市芙蓉区蔡锷中路,有一条僻静的徐祠巷,两边低矮的楼房已经拆迁。沿着巷子径直往前走,一栋红檐青瓦的清末宗祠式建筑静静矗立,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就坐落于此。
日前,在长沙近现代文物保护管理中心讲解员张斐的带领下,长沙晚报寻访抗战印迹小分队一行跨过那道刻满年轮的门槛,走进了这片正在焕新的红色遗址。
这是一条联结过去与现在的精神纽带
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原为徐家祠堂,始建于清末,砖木结构。1937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派遣徐特立以八路军高级参议和驻湘代表、王凌波以上校主任的身份,来到长沙建立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并于年底在此挂牌办公。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驻湘通讯处作为中国共产党设在湖南的一个公开办事机构,为湖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开展、湖南地区党组织的恢复发展、抗战物资的输送和革命人才的培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张斐向记者介绍。
穿过古铜色的大门,可见祠堂共有前后二进。当年,这里一进办公,二进为祠堂,以十扇花格朱漆大门作屏墙,前殿接待来访群众,后殿存放筹集的抗战物资。
采访中,记者遇到了来自长沙市一中初级中学的史仓颉同学。14岁的小史是一名历史学爱好者,尤其钟情于挖掘长沙历史的点点滴滴,品学兼优的他还担任校学生会主席。
好奇又活跃的小史不仅询问了展陈中美式发报机的用法,尤其关注驻湘通讯处动员知识青年赴延安的往事。张斐介绍,1938年6月至8月,通讯处设立了“抗大、陕北公学长沙招生委员会”,前来报名的青年很多,先后被输送去延安的约有600人,其中包括杨开慧烈士的侄女杨展。他们有的进入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等校学习,一批医务人员则到前线为八路军、新四军开展医疗工作。
“当我看到锈迹斑斑的发报机,浮想当年英烈用血肉之躯抵挡敌人炮火的场景,才真正明白,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是无数先辈用生命和热血换来的!”史仓颉说,当年的通讯处是“理想的中转站”,在这里,先辈们把救亡图存的信念化作千万人的行动;如今,我们仍然需要学习他们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以及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留住历史根脉,激发时代活力
“1938年文夕大火中,这里被焚毁。1975年,长沙市人民政府在旧址上按原貌复建,并举办复原陈列,展出八路军驻湘通讯处的相关历史文物、资料等。它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湖南人民英勇抗战的见证,还保留了清代祠堂建筑风貌,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张斐介绍,1983年10月,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被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9月成为长沙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0年3月被命名为第五批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如今正在进行的文物本体修缮和环境整治工程,更是对这份历史价值的深度呵护。针对建筑的清代祠堂风貌,修缮团队特意从各地寻访与原建筑材质、工艺相符的材料,对花格窗、木梁雕花等细节进行精心修复,力求让每一处都保留历史的“原汁原味”。
芙蓉区文化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留住历史根脉、激发时代活力。我们修缮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这样的历史建筑,就是要让后人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把老长沙的故事、革命先辈的事迹融入街道景观,让这条街不仅是商业旺地,更是精神家园。”
长沙近现代文物保护管理中心讲解员张斐向长沙市一中初级中学学生史仓颉讲述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的故事。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何乐 摄
在蔡锷中路旁的小巷里,老字号的糖油粑粑摊前排着长队;街头的茶颜悦色门店,穿着汉服的姑娘们举着奶茶自拍……“如今家门口变化实在是太大了,越来越像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谈起家门口的变化,家住定王台街道走马楼社区的张爹说。
“回顾这一块地方的变迁,让我们更加明白,不能忘记当年先烈的浴血奉献。在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便利与繁华时,我们应始终铭记历史、格外珍惜当下!”自小生活在蔡锷中路、对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十分熟悉的周先生坚定地说。
责编:周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