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13 10:13 来源:掌上咸宁
本报记者 朱亚平
掌上咸宁报道
文明是拆除心墙后的守望相助,是邻里间递来的那把青菜里的人情味;文明社区建设是用点滴行动汇聚的温暖力量,是让老旧小区焕发新生,让万家灯火长明不熄的美好实践。
“全国文明单位”咸安区温泉街道南昌路社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文明社区的真谛,书写着老旧小区“逆生长”的精彩篇章。
拆墙共管的“人心聚变”
2020年3月12日,南昌路社区29个老旧小区的第一场“星空夜话”在原人大小区举行。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黄辉站在30多位居民中间,听着此起彼伏的质疑声:“拆了围墙没有安全感,小偷从哪进都不知道!”“三个小区地势高低不同,雨水倒灌怎么办?”黄辉举着手电筒说:“墙这边是‘各自为战’,墙那边能不能互帮互助一起抗洪,大家互相帮忙,才能共渡难关。”
这场从19点持续到23点的夜谈,最终促成“一区一方案”的诞生。2020年3月18日,随着人大小区与纪委小区间的红砖围墙轰然倒塌,挖机开进的不仅是阻隔空间的墙体,更是横在居民心中的“隔阂墙”。67岁的居民范小京至今记得那个场景:“原来拆墙也能拆出希望。”
改造过程中,三和小区创新“按户排班+绿地认领”模式:每户每年出资400元作为治理基金,居民可以通过自愿参与清扫拿到报酬。
2019至2022年,南昌路社区29个零散小区整合为18个共建小区,拆除围墙4200米,新增绿化面积6800㎡;“演艺大联盟”从最初7人发展到13支团队、300余名成员,年均开展活动150场;居民自治小区占比从23%提升至89%,三和小区居民主动参与率达92%。
社区居民刘爹爹说:“社区、小区变化大,处处都是绿地花园,干净整洁,给我金子、别墅都不换。”
老旧小区改造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3年的时间,南昌路社区在辖区全面推广,小区化身宜居典范,得到了省、市各级领导的点赞。
文明向上的“和谐声音”
老旧小区的物理空间改造完成后,居民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凸显,一场发生在文化阵地上的“革命”悄然展开。
每周六下午3点,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三楼京剧工作室准时传来胡琴声。72岁的朱忠桂握着狼毫笔,在宣纸上示范“蚕头燕尾”,20多个孩子趴在长桌前,最小的王俊苏才6岁,却能一边临摹“孝”字,一边背诵《大学》选段;四楼多功能厅里,模特队队员们排练节目有模有样……社区先后建成社区老年康乐服务中心、香城书房、国学中心、社区综合文化站,可满足不同类型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且打造出“三分钟文化圈”——从书画室到百姓大舞台,最远步行仅需3分钟。
5月11日,恰逢母亲节,一场以“一家一菜”为特色的邻里节活动,在三和小区的“同心亭”下温馨开启。佳肴香气四溢,40余道精心准备的菜品一一铺满长桌……大家围坐品尝、交流烹饪心得,欢声笑语在亭中回荡。
居民们表示,活动让他们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找回了邻里间的亲近。
在社区国学中心的“四点半课堂”,退休老党员周建国总爱给孩子们讲“荆楚雷锋传人”唐光友的故事。2024年暑期夏令营,12岁的留守儿童小雨在《孝经》诵读比赛中夺冠,捧着奖状的她突然说:“原来‘孝’不是作业,是给奶奶捶背时,她笑起来的样子。”
帮难助困的“红色响应”
当文化滋养浸润人心,社区的凝聚力不断增强。
南昌路社区辖区面积1.3平方公里,设有18个功能型党支部,470名党员,169名志愿者,11名社区工作者,2734户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文明建设。
5月22日晚上,暴雨突如其来,为保护居民车辆安全,黄辉带领34名党员、群众志愿者带着社区提前备好的抽水泵,来到小区积水较深的地方,用沙袋筑起临时堤坝时,时钟指向凌晨三点钟。
“最让我感动的是,快70岁的老党员刘争鸣坚持搬沙袋,他说‘当年抗洪我都在,现在社区抗洪更不能掉链子’。”41岁的党员志愿者云鹏说。
在东兴小区“帮帮邻”平台,80多名党员群众自发报名入户开展暖心服务。92岁的周爷爷紧急呼叫触发“5分钟响应”,志愿者陈克俊带着血压仪上门,大学生志愿者小林帮忙采购药品,快递员小王顺路捎走垃圾。在志愿者帮助下,以前连手机都不会用的周奶奶,如今能熟练使用平台点“志愿服务”。
“桂乡管家”李文杰每天清晨带着志愿者们给小区绿植浇水,清理草坪,清扫公共区域的垃圾。她说:“社区环境是大家共同努力得来的,来之不易,作为小区一员,理应出把力,共同维护好、管理好。”
“共享维修工”王国斌蹲在“邻里驿站”里检修居民送来的电饭锅。王国斌说:“以前觉得邻里冷冰冰,现在帮人修好了电脑,人家送一把从乡下带过来的青菜,这就是城里的‘人情味’。”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站在新时代社区的新要求下,南昌路社区的发展脚步不会停歇。接下来社区将结合科技赋能工作,打造智能、智慧小区,持续缔造居民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
责编:章文静
编审:向东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