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干部素质提升年丨 咸宁市财政局:双向赋能淬炼服务尖兵

2025-07-01 10:08 来源:掌上咸宁

本报记者 王恬 通讯员 程洁

掌上咸宁报道

6月27日,在咸宁市政数局的财务室里,市财政局驻点财政监督指导员周群正专注地核对一笔项目支出凭证。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违规吃喝的关键节点和风险提示。

不远处,她的同事90后干部霍旦正在与该局财务人员一起梳理上半年公务接待笔数金额。“过去是检查后发现问题,现在是现场介入,帮我们把问题解决在‘起跑线’上,效率高多了!”该单位财务负责人感慨道。 

把“办公室搬到服务对象身边”,既练作风,又提能力,正是咸宁市财政局以干部能力提升撬动财政管理效能的生动缩影。

面对新进年轻干部专业短板,市财政局打造“青蓝结对导师帮带”工程,组建以80后为主体的财政政研组,开设“咸宁财政大讲堂”,举办“财会能力素质提升班”,开设财务会计、预算管理、金融投资等课程,总课时达74个,培训财政及市直财会人员244人,全局18名年轻干部获专业技术等级。

小组核心成员、80后女干部李峥2019年底机构改革转隶到市财政局,3年时间,先后取得会计中级技术等级和法律职业资格。“政研组逼着我们不断钻研、碰撞思想。如‘过紧日子’政策,我们不仅自己学深悟透,还要在局里的‘财政讲堂’给同事讲清楚,更要跟预算单位讲明白”。专业素养的提升很快让她在工作中如鱼得水,她精心准备的预算管理政策解读课,因案例详实、操作性强,成为预算单位业务学习的“爆款”课程。 

当“大财政体系建设”攻坚号角吹响,市财政局将干部培养的课堂搬到财政实践一线。

全面落实“三个三分之一”工作要求,规定每位干部向上争资、到基层调研、处理日常事务时间各占三分之一,让干部走出办公室。

推行工作大统筹、人员小统筹工作法,班子成员分管口工作大统筹,预算、国库、债务、绩效、监督等科室小统筹,既提高了工作绩效,又多岗位锻炼了干部,还降低了廉政风险。

健全干部交流机制,选派骨干赴县市区财政局挂职副局长,在核心岗位挑大梁。“我深切体会到基层的艰辛与不易,岗位可以挂职、责任不能挂空、初心更不能挂起。我们用市局零基预算的创新路径和方法,助力基层财政突围破局。”挂职嘉鱼县财政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的李皓,在实践中将新理论转化为解决老问题的金钥匙。

近年来,市财政局创新一个预算单位驻点一名财政监督指导员制度,每月下沉预算单位,让干部在财政改革、项目建设、争资争项、财会监管一线接受实战磨炼,在“历事”“阅人”中快速成长。

76名财政监督指导员如“流动哨兵”,每月4天雷打不动下沉165家预算单位,在一线“望闻问切”中,76名财政监督指导员共下沉165家预算单位和179政府投资项目实施现场1600天(次),发现并推动整改问题14类、550个。

在市财政监督检查局,90后干部吴忧是这项制度的直接受益者。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的她,理论知识扎实但实践经验不足。通过“青蓝结对导师帮带”,她与经验丰富的师傅黄新卫结成对子。

“师傅手把手教我查账技巧、沟通方法,特别是如何在复杂凭证中发现蛛丝马迹,这些本领在书本上学不到。”吴忧说。正是这种一线历练,让她迅速成长为监督队伍中的得力干将。 

如何准确准确评判和科学运用干部的实绩表现?市财政局建立考事与考人、平时与年终、党务政务与业务为一体的全员绩效考核,让“干得好”看得见、摸得着,用财政干部的辛苦指数,赢得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保证了全市财政平稳运行。

今年以来,市财政局6项改革入选全省财政科学管理试点,位居全省前列,“财政+金融”组合机制改革入选全省优化营商环境试点,“金木水火土数”6类资源盘活提供咸宁模式,成功争取中央财政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奖补项目、获奖补资金5亿元。

责编:王苒宇


10

精彩推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