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人物|他们的故事催人奋进……

来源:咸宁日报
发布日期:2020-01-08

周兴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人物名片:市人大代表、通城县优质稻发展种植联合社理事长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嘉、通讯员 杜洪

2019年12月29日,通城县沙堆镇港背村9组。一栋四层楼房,加工车间、烘干车间、仓储仓库、农机存放间一字排开,通城县优质稻发展种植联合社理事长周兴旺正推着小推车忙碌在车间里。

周兴旺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高中毕业后参军入伍。1984年,他退伍返乡赴广东东莞打工。

2013年回家过年时,他发现留守在家的都是妇女、儿童和老人,因劳动力缺乏,导致部分田地抛荒。

他决定用打工积蓄购买旋耕机、收割机,不仅可以耕种自家田地,还可以流转周边农户的闲置田地,提供农机服务。

一年下来,周兴旺流转土地80余亩,比在外务工的收入还要高。随着流转面积扩大,他邀请蒋胜福、宋纯兵等28位农户一起购买30余台农机,成立“兴旺农机专业合作社”。

2015年,合作社流转土地已达2700多亩,产量达280万斤,合作社收入节节攀升。2016年,周兴旺牵头成立“通城县优质稻发展种植联合社”,投资500余万元,扩建烘干车间、仓储加工车间、农机存放室,集产、加、销于一体。

2016年,他带领联合社试种180余亩再生稻,通过联合社新技术指导和规范化生产经营,再生稻喜获丰收。

到2018年,再生稻发展到1000亩。联合社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湖北良农实业有限公司”。

周兴旺心系家乡父老,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现在,贫困户在联合社打工,不仅有工资收入还有分红,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

贫困户胡金旺在联合社务工,年工资2万余元,加上每亩分红600余元,年收入3万余元。目前,像胡金旺一样,在联合社务工的贫困户已有27户,他们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联合社。

周兴旺积极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帮助村民改善饮水安全和农田灌溉条件。

在他的奔走呼吁下,港背村4个组喝上了干净自来水,并建成了3000余亩的高标准农田。


张德胜:蔬菜产业的领航者

人物名片:市人大代表、嘉安集团董事长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谭昌强、通讯员 龙钰

2019年12月25日,嘉鱼县簰洲湾镇,中农万嘉(湖北)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中农万嘉由嘉安集团与北京中农伟业生态科技公司联合组建,主要从事人培松茸种植。公司拟投资1亿元,在簰洲湾镇建立一个1.8万平米的松茸种植基地和一座180亩的配套菌砖厂,其生产的松茸将全部出口。

“这是嘉安集团转型发展的又一里程碑。”嘉安集团董事长张德胜说。

张德胜的嘉安集团以商品混凝土起家。随着商品混凝土和建材行业进入稳定期,张德胜敏锐地注意到国家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

“嘉鱼是农业大县,发展农业产业大有可为。”土生土长的簰洲人张德胜,对农村和土地充满了深厚情感。

点开嘉安集团网站,通过“大事记”,可以清晰看到嘉安集团向农业产业转型的一道道深刻足迹:

2012年5月,投资6000万元的嘉安嘉鱼冷链物流成立。

同年9月,投资5000万元的嘉安食品厂成立。

2015年3月,集食品生产、冷链物流、建材加工、地产开发、汽车加油于一体的多元化经营企业集团的嘉安控股集团成立。

2016年1月,投资3000万元的嘉安生态农业成立。

2019年12月25日投资1亿元的中农万嘉公司成立。

“目前嘉安集团产业构成中,商品混凝土和建材占比30%,农业产业占比70%。”张德胜介绍说。

在张德胜的带领下,目前,嘉安集团拥有现代农业蔬菜种植基地1.5万亩,年产各类蔬菜瓜果5万吨。建成年加工淡水鱼300万斤、生产鱼圆及其附加产品200万斤的两条淡水鱼深加工生产线;建成投产拥有3万吨冷库群和相关配套设施的鄂南最大冷链物流园,逐步形成了完整的蔬菜种植、水产养殖、食品加工销售、冷冻(冷藏)、中转、第三方(冷链)物流配送、信息化服务产业链,以及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


李卫兵:情系三农的农艺师 

人物名片:市人大代表、崇阳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丽娅

到去年底,崇阳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李卫兵已经投身崇阳农业30个年头了。

李卫兵出生在崇阳县肖岭乡一个普通的农户家里。1985年,他考入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崇阳县农业局,2002年取得了高级农艺师职称。

李卫兵十分了解农民群众对技术的渴求,也深知农技服务对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性。30年来,他每天行走在乡间的田垄上,为种植户进行品种特性介绍、品种选择建议,以及田间施肥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还帮他们谋划长远发展方向,足迹遍及崇阳每一个村。

李卫兵主动请缨,组织项目专班,深入调查研究,开展科学论证和规划编制。编写出了《崇阳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不仅受到上级部门和有关专家的肯定,还成为崇阳现代农业发展的路线图。

李卫兵主持和参与农业试验研究项目17项,推广农作物新品种20多个,新技术、新模式20多项,主持或组织完成了水稻、油菜、马铃薯、小麦、蔬菜等农作物高产栽培、病虫绿色防控、配方施肥等示范片26片,示范面积5万多亩,亩平增收100元以上,推动了崇阳县相关产业的发展。

他还大力培育科技示范户、产业大户、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农户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开展互助合作。在项目允许情况下,他对生产大户和示范户进行生产资料补贴,提供物化技术,提升生产效益,带动更多农户共同增收致富,促进产业发展。近几年,他共亲手培育了示范户、大户50多户,专业合作社7个。

2011年,李卫兵当选市人大代表。先后提出《关于加强隽水河管理保护促进两岸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建议》《关于加强基地和品牌建设提升咸宁茶叶产业竞争力的建议》《提高茶园建设标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关于加强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建议》等,受到高度重视,而他自己也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绿色使者”!


王芳:妇女儿童的保护神 

人物名片:省、市人大代表,通山县妇儿工委办专职副主任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宋文虎

“他改正了就好,以后好好相处”“一定要把孩子照顾好,有困难就和我们说”……2019年12月25日,通山县妇联办公室内,县妇儿工委办专职副主任王芳,正对前期来求助的妇女群众进行回访。

王芳,湖南桑植县人,1995年跟随丈夫来到通山后,便扎根于此。

王芳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乡镇上班,经常与农妇打交道,当时便知晓她们的不易,但心有余而力不足。

王芳在基层呆了21年,她深知农村妇女儿童的困境,激发了她内心深处强烈的保护愿望。

2016年,王芳调离基层,来到妇联“大展拳脚”。走访贫困妇女儿童、招募“爱心妈妈”、反对家庭暴力宣传等,她总是主动请缨,面对困境中的妇女儿童,她更是热情伸出援助之手。

2019年3月6日,一位头发蓬松、双目无神的女子来到办公室,王芳见状,赶紧放下手头上的工作,耐心接待。

原来,该女子丈夫脾气较为暴躁,醉酒后常因一些家庭琐事与女子发生争论,还时常将她打伤。“看到她手臂上的伤,我真的特别气愤。”王芳说,当时她真想直接劝女子离婚,但理性告诉她不可以这样。

倾听诉说后,王芳耐心地询问女子家中状况,为其疏导心中不畅,并告知对方,在考虑家庭、孩子的同时,也要学会如何保护自己……

两个小时的倾谈,女子眼中重燃了希望,临走时不断道谢。

如今,该女子与丈夫生活很幸福。

2019年11月,王芳得知洪港镇11岁小姑娘因膝部肿瘤无法行走,家中也因此倾尽所有,她立即组织县内老年爱心歌舞团进行义演,成功为女孩筹集3万余元,同时还通过妇联组织呼吁社会各界人士献爱心。

2019年省两会期间,王芳作为省人大代表,提出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关爱,得不到良好家庭教育,对人格形成和发展不利,建议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关注,让他们得到更多关爱。


魏艳香:青砖茶业的代言人 

人物名片:市人大代表、湖北赵李桥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柱、特约记者 童金健、通讯员 汪仁敏

“青砖茶产业是咸宁最具特色的传统产业之一,万里茶道传承了几百年,积累了优势,是一个适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1月3日,市人大代表、湖北赵李桥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魏艳香说。

魏艳香生于1972年10月,自1993年与茶结缘。

赤壁自古就是茶叶之乡,是闻名中外的万里茶道发源地之一。上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受市场影响,茶行业进入低迷期,赤壁的茶叶企业也举步维艰,茶园面积锐减,茶农纷纷离职打工。从小就在茶区长大的魏艳香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望着山坡上一片片绿色茶园,一株株清秀茶苗被杂草灌木无情侵占,她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1998年,当茶农纷纷抛弃茶园时,魏艳香毅然拿出全部积蓄,还举债向亲朋好友借款,果断出手承包下1000多亩茶园。她爱茶如子,从改良茶叶品种入手,对茶树栽培、茶园管理、茶叶生产机械、茶园基地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良、改革、改造。

魏艳香的努力和坚持得到了赤壁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该市决定把茶业作为赤壁的支柱产业,成立了茶产业发展局,专门负责茶业的发展、管理和协调。

作为人大代表,魏艳香更是身体力行竭力做好工作落实。她找回外出打工的茶农,进行统一技术培训;实行品种改良,提高茶园生产效益;对茶园实行统一管理,施用有机肥,采用生物灭虫技术,使茶叶这一绿色产业健康发展。同时,与市内外的茶农签订销售合同,保证茶农利益,解决茶农后顾之忧。

如今,一家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科研、茶楼经营、茶文化旅游开发为一体的茶业创新型企业——湖北赤壁赵李桥茶业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公司自有绿色食品优质茶园基地3000多亩,合作联营基地50000多亩,年生产能力逾5000吨,现有“羊楼洞佑香绿茶”“赵李桥赤壁红茶”“赵李桥青砖茶”三大系列30多个茶叶品种。


吴安意:扎根乡土的女村官 

人物名片:市人大代表、咸安区汀泗桥镇古塘村村支书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文谨、特约记者 胡剑芳、李星

1月3日,记者走进咸安区汀泗桥镇古塘村,步道整洁美观,体育设施健全,环境优美,物阜民安。“村里发展到今天这个模样,多亏了我们的吴支书!”村民们这样说。

村民说的支书名叫吴安意,是一名市人大代表,今年已经63岁的她,在古塘村连续当了25年的村支书,是村里“选不掉”的女村官。

20年前,古塘村由3个村合并而成,人口增至2700余人,成为汀泗桥镇地域面积最大的村。全村没有一条村组硬化公路、村级集体收入低、人居环境恶劣、经济基础薄弱、人口结构十分复杂,除尖山村是本地人,另两个村都是外省迁入人口,被群众们笑称“九省十八县”。

要想富,先修路。吴安意积极向区、镇两级争取“村村通”政策。没有配套资金,她就到处“化缘”,从镇里跑到区里,再到市里,甚至到省里争取资金。只要有政策,她一获得信息就往上跑。

在她的努力下,2007年,从古塘村七组到107国道,贯通原古塘村、西湖村至汀泗桥镇的第一条乡村公路建成,全长10余公里。这些年,古塘村累计筹措建设资金500多万元,修建通村、通组公路50余公里,全面实现了硬化公路“组组通、湾湾通”。

2013年,吴安意找到返乡村民,鼓励他们回乡创业,发展高效现代农业。第二年,咸宁市联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正式落户,村里102户贫困户和残疾家庭的妇女在家门口实现了致富梦,村民们每年的务工收入达30余万元。这些年,她专注精准扶贫,广泛筹资,使41户贫困户通过养猪、养鸡、养殖小龙虾脱贫,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作为市人大代表,吴安意提出了古塘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得到市人大常委会和各级政府的重视。

2018年8月,投资360万元的长江引水古塘村管网延伸工程正式开工,这意味着该村将彻底告别世世代代“吃水难、吃水脏”的历史,从此吃上和城里人一样的自来水。


责编:镇强

编审:向东宁

相关新闻
到底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