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农户科学抗灾 确保农业生产安全 市农科院专家撑起科技“保护伞”

2020-07-13 17:31 来源:咸宁日报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婧

“早在汛情来临之前,基地就在专家们的指导下修葺了一条长800多米、宽10多米、深2米的排水沟。近两日,水情较为严重,专家又打电话提醒我,赶紧将水泵打开无间断运转抢排……”

7月8日上午,咸安区向阳湖镇原种场负责人殷怡伟,向前来指导防汛的市农科院党委书记余安安、院长涂修亮、纪委书记肖彤、副院长潘国雄一行,介绍基地情况。得知基地洪涝灾害还在可控范围,除了苎麻倒伏情况比较严重,部分果蔬大棚薄膜破损外,暂未造成大的损失,一行人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

“未来几天仍有雨,我们不能松懈,要坚决保持战时状态、战时作风,一有情况及时上报,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市农科院院长涂修亮将一本《农业生产灾后自救手册》递给殷怡伟,并细心叮嘱道。

入梅以来,连续多轮的强降雨导致咸宁境内农作物大面积被淹。灾情发生后,市农业科学院领导专家迅速行动,组织水产、苎麻、粮油、果蔬专家奔赴各农业生产现场,指导农户科学抗灾,全力以赴做好农业抗灾和灾后生产恢复工作,确保农业生产安全。

当天,市农科院领导专家还前往咸宁市杨畈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咸安区汀泗桥镇等相关农业项目实施现场,了解受灾情况,指导农户科学开展防汛救灾工作。

在汀泗桥镇赤岗村,种粮大户杜开俊望着浸泡在水中的200多亩水稻,深深叹了口气。

杜开俊今年57岁,是咸安区俊敏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他告诉记者,眼前这片基地,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湖北单双季稻周年机械化丰产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核心示范区,项目由省农科院主持,市农科院与该合作社作为项目实施单位,开展双季稻周年规模机械化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今年是项目验收的最后一年,原计划7月15日就要收割测产的早稻,遭受雨水连日侵袭,不少稻谷已经在穗上直接发芽,对后期的机械收割及产量、品质,都会造成不小的影响。

“特别是5日播种的晚稻,在育秧盘中刚长出一厘米多长的白色芽头,已经接连在水中浸泡了3天,即便今天水能退下来,后期的成秧率、出苗率也会大打折扣。”杜开俊着急地说。

“水稻在受淹4-7昼夜范围内,受淹时间每增加一昼夜,单产会下降一成左右。建议在水退下来后,根据受淹时间长短及稻苗受损程度,决定保苗还是改种。在退水时随退水涝去漂浮物,减少稻苗压伤和苗叶腐烂,防止泥打沙压伤害植株。对倒伏的稻株,要尽量扶正……”了解基地受灾面积、排水灌溉等情况后,市农科领导专家现场探讨对策,将水稻抗灾技术要点耐心向农户解说,指导他们科学开展减灾抗灾工作。

据悉,除现场指导农户外,市农科院领导专家还及时撰写、发放了《咸宁市水稻抗灾技术指导意见》《咸宁市猕猴桃果园急救措施》《洪涝期间渔业生产管理及灾后恢复生产管理措施》等减灾手册,全力降低农户损失。

责编:丁婉莹

10

精彩推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