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导游、拍美照,他是云南队员的“暖心弟弟”

2020-03-27 17:20 来源:咸宁日报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敏 通讯员 蔡祖峰

“该同学不计较个人报酬得失,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此次活动中去,他的精彩讲解和热情服务让云南援咸的医护人员倍感亲切,让他们了解到了一个鲜活生动的咸宁,从而表达了咸宁人民对云南人民的热爱和感激。”

3月26日,一封发自咸宁的感谢信,送到云南财经大学,表达了对该校毕业生刘畅的感激之情。


初见“战士”,光头让他震撼

今年22岁的刘畅,在校期间曾担任记者团副团长,曾在《云南财经大学报》、校园网等多平台发表多篇稿件和摄影作品,毕业后从事媒体工作,1月18日由北京回咸宁休假。期间,父母均在战疫一线,刘畅也主动申请成为一名志愿者,尽己所能为咸宁的疫情防控工作服务。

那时,刘畅并不知道,自己会以这样的方式重新认识他所熟悉的云南,在咸宁这座城市最艰难的时候,那些注定要与他成为“亲人”的人们,在路上了。

2月11日,刘畅得知,云南医疗队第二批355名队员,将于第二天抵达咸宁。

“真是巧合、好有缘分、这是命运……”刘畅说,虽然已从新闻上得知云南省对口支援咸宁市,但看到这条通知,刘畅心里很激动,脑海里想了很多很多,他打开手机备忘录,打出“云南队要来了!”随即又删掉,重新写下:“明天,接亲人。”

回忆起那天,刘畅心绪仍不能平静:云南队来了!眼前闪过一列列整齐着装的队伍,左臂的臂章上写着“中国卫生·云南”字样,伴着口罩、护目镜、防护帽等一箱箱的物资,列队完毕的医疗队员站在驻地门口的台阶下,耳边响起让他倍感亲切的“马普”,身边还有一位护士捧着在长水机场起飞前收到的鲜花……

“脱帽!”随着指挥长一声令下,在场人惊住了:这支队伍中男的悉数光头,女的悉数短发,还有几名女医护人员也剪成了近似光头的发型。

刘畅和志愿服务队队员搬着随车一同抵达的器材物资,紧跟医疗队员鱼贯而入,每个队员背囊的后面都用胶布贴着自己的名字和所属单位,这些名字跟着他们的脚步一起上下摆动。

望着这些来不及认清的或坚毅硬朗或稚气未脱的面孔,刘畅在心里祈祷:希望这里的每一个名字,都平安归去。


陪游咸宁,美景荡涤疲惫

随着咸宁疫情防控形势向好,云南医疗队队员开始分批次轮休。

为了让这些最可爱的人放松身心,缓解疲劳,市文化和旅游局开展了三批次的“感恩云南”援咸医护人员暨医护人员轮休活动,抽调刘畅作为云南队员的全程导游。

3月1日,刘畅成为临时导游,带着医疗队队员们踏青、赏花、拍照、爬山、运动、泡温泉……性格腼腆的他起初有些羞涩,但当这群来自云南的姐姐们了解到他曾在云南上学,彼此之间很快便熟络了起来。

刘畅发现,这群抗疫战场上的“尖兵”脱下防护服后,就是爱笑的邻家姐姐、喜欢拍照的隔壁班女生。

轮休途中,春光明媚,从云南山歌到经典红歌,队员们一首一首地唱着,来自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普米族姑娘和东美带大家跳起云南民族舞蹈锅庄打跳。

欢歌笑语中,她们回归生活中平凡美好的自己。

对这群特别的亲人,刘畅做起导游来有自己的方法,来到咸宁市十六潭公园,刘畅介绍“这就是咸宁的翠湖公园”;流经咸宁市区的淦河,刘畅介绍为“咸宁的盘龙江”,让来自云南的医护人员倍感亲切。

从事媒体工作的刘畅发挥摄影优势,给爱美的姐姐们拍了不少美照,每天行程结束后他便把照片发在微信群中,她们一边寻找着自己的身影,一边品评着彼此的照片。3月7日,刘畅和第一批轮休的云南医疗队队员共同度过了轮休的最后一天,但彼此间的情谊没有就此中断。

3月8日妇女节,作为男生的刘畅没有想到,自己竟会收到人生中第一份“妇女节礼物”。“刘畅弟弟收”“暖心弟弟专属”……微信群里,一大波专属祝福向刘畅袭来。


送别亲人,相约苍山洱海

3月21日,刘畅惊异地闻到居然有桂花香,隔着口罩都感受到香气若隐若显。

妈妈说:“这是月月桂,咱们这儿一年四季都有桂花开。你那些姐姐们能出来吗,邀请人家出来走走啊,这么香。”

“算了,估计收拾东西呢,明天要走了。”刘畅回答,声音难掩落寞。

3月22日,刘畅起了个大早,赶到人民广场,就为了最后再看一眼云南小哥哥小姐姐们。

突然,普米族护士和东美发现了刘畅,在人群里高声地叫他的名字。刘畅向她们挥起手,心里默念:她们是和我跳过锅庄的人,眼眶湿了。

她们发现刘畅后,跑过来挨个和他拥抱,抱完又挨个抱了一遍,带着哭腔说“常联系,弟弟!云南见!”

刘畅说,等疫情结束,出行第一站就是云南,在苍山洱海边,和小哥哥小姐姐们再跳一次锅庄。

得知感谢信送到了自己的母校,刘畅表示不好意思,他说,他做的事情微不足道,“我觉得大家坚持下来了,就真的算是快要胜利了。”

责编:张欢

编审:向东宁

10

精彩推荐

最新评论